蘇縈
(河南省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0)
家譜是以記錄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核心的發展史圖籍,是通過記錄古代皇帝諸侯世系而依次逐步轉化來的。它不單單詳細記錄著某個大家族的根本形成來源、變化遷徙的運動軌線,還涵蓋了這個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總體流程。它和地方正史、方志等,共同組成了華夏民族歷史學的重要支撐,是華夏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組分。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里提出:“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歷史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紀、平均壽數……等無數矛盾問題,恐除了族譜家譜之外,再無其他方法能夠得到參考資料”。這段話充分地說明了家譜在研究歷史和社會學中所具有的重要史料價值。事實上家譜作為地方文獻的一部分,在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中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儲存文化精神遺產,加固人文分析探究,方便百姓祭拜先人,作為地方文獻集藏地的圖書館,僅利用已有的館藏家譜是不夠的,必須多渠道、多途徑收集散落于民間的豐富的家譜資料,使家譜這類不可再生重復利用的發展史參考數據文獻,能夠大力發揮其應該具備的影響。
家譜記錄的是一個家族的生存發展的實際狀況,因為家族這一“滄海一粟”能夠清楚地反映出整個社會經濟的歷史變遷、政治轉化發展軌線。在族權人物法律權力操作控制下的族譜,十分靈活地融合了國家管理政策法律法規與家族的民俗統一約定,這就常常會理解認知為什么舊有傳統類型的族譜的修改,都十分顯著地表現出了國家法律權力的意志,還表現出了家族組員的意愿想法,也充分全面表現了當地政治力量。一個歷史時代的國家與家族之間的互動交流相互作用聯系,就這樣充分全面地表現在了族譜的記錄文字里,因此,家譜具備非常高的政治管理學分析探究價值,是分析探究族權和國家政治權利的相互影響關系的最好物質材料。
“譜乃一家之史”,一般自主編纂,不公開對外公開發行,是非賣品;印數非常少,在以前還常常“秘不示人”。筆者歸納總結了家譜采集工作的多個主要渠道:發掘是前提,收集到資料才有利用之本。而家譜采集是地方參考數據文獻采集里難度比較大的一類,由于散落于民間百姓家中,一族一姓極為分散,始終不會自動集中在一起,必須通過一定的方法和途徑才能收集到大量的散落于民間的家譜資料。
不管是收集地方文獻還是收集家譜資料,必須得到當地有關領導重視,爭取專項資金。只有這樣才能收集更多的家譜資料,才能豐富館藏文獻,為開發和利用家譜資料打下基礎。
因家譜協會是目前新成立續修和新修家譜的機構,有的村、鎮直接與家譜協會聯系修譜,故從它們那里可獲得信息,直接與藏譜者面談,可提出捐贈或收購或復印;甚至可以提出代保管,圖書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有很多圖書館藏有家譜,其中上海圖書館最多,有15000 種,國家圖書館7000 種,浙江圖書館4300 種,上處圖書預覽室33 類。上海市圖書預覽室編寫的《中國家譜總目》,總計有50960 類。國外藏有我國家譜最多的是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預覽室,收藏我國家譜17099 類。各級信息檔案館也多多少少收藏了少數家譜,上虞信息檔案館現在已經收藏家譜33 類,大多都是二十世紀80 年代后采集進來的,很多是社會名流家族的家譜。然而針對上虞560 多個姓而言,只收藏33 類。為了補償信息檔案館收藏家譜的劣勢問題,信息檔案館、圖書預覽室及其他儲存家譜的基本工作單位應該互相交流文本目錄,互相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家譜收藏實際狀況,為雙方復制家譜供應便利。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經濟數據信息產業化、在線化的提升進步,成立網上信息檔案館、圖書預覽室、博物館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可能。完成家譜信息化,促使一個家族的脈絡相互作用聯系可以廣為知曉,幫助家譜史料的查閱發現更加方便。
這些機構在本市各村、鎮調查地名或撰寫地方史志時,最容易接觸或發現私家藏譜資料。筆者這次著錄《浙江家譜總目提要》條目,就是通過了解地名辦的原始家譜調查資料,有的放矢地下鄉走訪,給著錄工作帶來很大的方便。
指明收集家譜的目的、意義及重要性,讓收藏者、知情者均能貢獻,為公利用,提倡自愿無償捐贈與有償收購相結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收集散失于民間的家譜資料。激勵捐款,對體現顯著的可聘為名譽館員。有的也應該付一定的費用成本,更有甚者物質層面的獎勵。普遍大規模調查記錄,就是一次系統深入的檢查探究分析摸底,從而方便心里有數。家譜是不可以再生的物質資源,并且隨時間的逝去,少數老家譜(也就是民國之前的)就會表現得更為珍貴與難得。如果發覺得知民國前家譜或者社會名流家譜,持譜者不愿捐款或者出售者,復制同時也是一類良好的模式。然而想要落實好理論思想工作,不可以勉強,有需要的時候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無原件的復印版本,也能夠看成是館藏。因此,信息檔案館可以退后一步,采用多樣的模式。講清信息檔案館看管條件好的,又可以供應整個社會使用,家譜安置到信息檔案館代為看管,占有權依然屬于家庭的道理,如此一來,通常容易認可接受。有的始終堅持不肯將原件獻出,信息檔案館可以復制一份進館供查考。有的指出愿意把原件交付檔案館儲存,但是期望給他們復制件,這些需求應該答應。
向離退休工作者或者當地的著名人士、專家學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家譜線索,上述人士在當地上有一定的著名度,社交人脈廣,多多少少會觸碰到譜牒文化。少數離退休工作者,他們有的還在參加續修家譜的任務工作,找到他們就會事半功倍。外界輿論先行.這個方面非常關鍵,也非常有用。應該高效、全面、大力使用當代傳媒方式,經過新聞報紙、電視、互聯網,多途徑、全方面論述介紹、宣傳家譜的內涵,讓整個社會都來重視、關心家譜的收集,從而理解認知、大力支持家譜的征集。
向復印店了解線索,一些村、鎮修譜時,由于時間久長,難免資料不全,只能通過復印同族家譜的資料,才能補充完全。為此,復印店就會或多或少知道線索。另外也可直接下村去收集,并與藏譜者達成協議后,送圖書館收藏。
一部完整系統的家譜,常常是上下幾百年,達到數千人,內涵多種多樣,可以充分全面表現家族和那個時候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分析層面的相互影響關系,為我們子孫后代分析探究社會,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歷史供應并且公開展覽了非常充裕的信息內容,具備其他書籍無法取代的參考數據文獻價值與比較大的學術分析探究價值。
專人收集,就是一少部分人先行收集,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影響整體工作,精力不分散,也可以邊收集邊掌握更多的線索;集體收集,是在專人收集告一段落時,再發動大家利用親戚、朋友、同學、戰友等關系進行收集。這樣做的好處是社會面廣,收集的姓氏多,收集的過程簡單,有的甚至給親朋好友打一個電話問題就解決了。在這里,親朋好友的關系是收集家譜的重要保證,由于他們在長期的相處中建立了互信關系,這種關系是不可替代的。沒有這一條,許多家譜是收集不來的。如:《孟子世家流離莒州臨胸縣支譜》始祖為亞圣孟子.據該家族人說他們去了鄒縣孟子的家鄉三趟,經多次查找才在一塊碑文上看到記載有一支流寓莒州臨胸等地,才準予入譜。此譜線裝一套四卷,毛筆手抄手繪,里面楷書毛筆抄寫,用筆遒勁老到,秀麗工整,用紙考究,可謂譜牒精品。四卷封面上除寫有譜名,又分別在中段寫有:序、凡例、事宜、圖像、姓氏、年譜、恩責、世系、各支、字輩等,扉頁上可見“鄒縣孟氏代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之鈴印”字樣。此套家譜在“文革”期間也曾被扔進火堆旁,是被有心人搶救出來的。史志館的同志曾先后多次前去看譜,均無功而返,這次收集,是我館的一名同志與該族的一位同志是戰友,家又離得比較近,這位族人三十多年并未見過自己的家譜,經過多方打聽,才得知在一位長者家中。經過與長者長談并曉之以理,才答應只要該村支部書記同意就可以拿譜了,最后又請示了該村書記才算同意。取走家譜剛到圖書館時,該村書記又連夜派人,由該族兩人和館里的同志一起復印至半夜,該族人又抱譜而眠,次日拿回,的確到了視家譜如生命的境地。當然,沒有這種精神,家譜是保護不好的。在整個收集過程中,要拿出專門時間給大家去聯系取譜、送譜。取譜時還要注意當地民間許多忌諱,如不洗手不拿譜,翻閱時不折角、不以唾液揭幅,要輕拿輕翻等等;送譜時要及時、守信,寫好收藏證書,確保不損壞、不丟失,讓藏譜人放心。許多家譜保存了幾百年,而翻閱時卻沒有發現污潰、油漬、批印等,就是因為養成洗手看譜、輕拿輕翻的好習慣。
文化站長身處最基層,接觸百姓的機會多,也比較容易找到家譜收藏或續譜線索,他們在收集時也能得到族人的信賴。他們收集到家譜后,可來電話告知,圖書館里去人拿,也可集中送交,并給予一定報酬。
這些印刷和打印部門,接觸續修家譜的機會多,也有不少線索。他們可以與續譜人達成意見,或復印或優惠購買。他們也可以利用閑遐,走街串巷,直接去收集,并與藏譜人達成協議后,送到圖書館,給予適當報酬。
針對家譜的捐獻者,信息檔案館在精神激勵的相同時刻,能夠賦予一定的物質層面的獎勵,如適度的有償征購。對他們指出的科學合理需求,應該賦予主動思考,他們碰到的艱難與矛盾問題,應該賦予相應的協助。
華夏民族是一個傳統民族,充分關注家庭環境父母教育,而舊有傳統類型的家法族規,則常常是人們日常生活于世的第1 個啟蒙教學培訓材料。但是凡完整系統的家譜,都記錄了行為道德規范和法紀基本原則。除此之外,家譜里記錄的許多名人軼事,對推動當代文明建設,還存在正面影響作用效果。舊有傳統類型的倫理和當代文明是辯證的統一關系,當代文明投資建設需要以歷史文化為重要根本,歷史文化也僅有被給予全新的歷史時代精神,才會有生存發展能力。家譜里表現出的優秀舊有傳統類型的倫理,是華夏民族數千年來努力的成果,它對凝聚華夏民族力量發揮過重大影響,對推動現代文明投資建設也必然會發揮關鍵的鼓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