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時定
(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賓陽 530400)
引言:改革開放以來,在解決了人民溫飽的民生問題,我國開始探索如何實現農作物快速高效的收獲、如何促進農業、農村與農民的最終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設得到落實,其初衷就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在降低農民耕種壓力的同時加速農業的生產效率,加快推進新時代農機化就是此政策運作下的產物。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方針,大致分為七個內容:調整城市與農村不和諧局面,協同發展;健全工農經營制度,實現共同富裕;增強農業側結構改革,實現振農的道路;愛護環境,增強綠色建設;發揚農耕意識,復興農村文化;開拓農村管理制度,完善農村整改政策;堅決落實脫貧致富方針,實現清貧的偉大理想。七種決策,七項農村建設轉變,有效的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成功實現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創舉。
筆者于2007-2011 年參與賓陽縣水稻機械化機扦插技術推廣,2012-2013 年參與南寧市農機農藝在賓陽縣古辣鎮實施推廣,2016 年—2018 年在賓陽縣王靈鎮深耕扶貧工作,并于2018 年4 月—2021 年4 月脫產在賓陽縣王靈鎮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實踐發現,積極實現農機化改革,是增強我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建設實力與發展潛力的關鍵舉措。所謂“農機化”,就是將現代科技技術及先進機械設備合理運用到農業生產活動中,以此來減少農民勞力的投入,增加農產品的收益效率,以此不斷提升我國農業市場經濟發展,達到農產品快速高效的生產經營成果。發展農機化,也是振興鄉村的重要手段,大體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農村的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的生產與收獲主要集中在人工、畜力勞作上,其實施的生產方法比較簡單、稀少,導致收益低下,多年來都沒有使農業得到快速的進步,農機化可以很好地改善這個局面。高科技的運用使農產品的生產與收獲效益得到質的飛躍,人們有更多的精力開拓新的土地,擴大生產經營的規模,與此同時還帶來了產品質量的高水平提升,改善了農業在經濟市場中的地位,帶動了農村的發展,使更多的本土人民得到工作機會。
農產品的生產離不開前期的培育,富沃的養料是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缺少精準性,過多的農藥投入會影響土地的質量,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農機化的引入改善了這些難題。精準的計算出農藥的投入,既節省了資金,也減少農藥的溢出,為創建綠色農村環境做出巨大貢獻。
高科技的運用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為增加農產品的生產和收獲效益,使用者會自發地進行知識攝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知識的寬度;除此之外,農機化的推行把農民從冗雜的農活中解救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去接受外界的知識,也有了更多的精力發展精神文化,長此以往,農民的素質得到提升,振興了農村的文化建設。
農民的文化水平大多平庸,管理意識較為薄弱,缺少集體意識,農機化的推動有效解決這種局面。農機化讓農作物的生產及收獲上更有規范性,帶動了使用者的意識規范,農民從中發現有序的治理能獲得高效率的結果,潛移默化間,改變了傳統觀念,增強了人們的集體意識,從而達到高效的農村治理。
相同的土地面積,只投入人工,畜力,花費的時間要比機械多得多,不但如此,效率也遠比不上機械的收割,可以說,勞累了一年僅僅解決了溫飽的問題,無法過上更富裕的生活,這時候就需要農機化的大量投入,將農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機械高效的運作帶來了更高的收益,加快了農村富裕的腳步[1]。
筆者在賓陽縣王靈鎮的扶貧工作中,主要發現以下幾點阻礙農機化發展的現實問題:
1.農機化宣傳工作不到位
農機化的推行離不開前期的宣傳工作,農民知識攝取不多,對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低,前期讓他們接受新事物的難度較大,如果前期的宣傳工作沒有做到位,就導致了從源頭上阻塞了農機化的發展,加上農村的接收信息體系不健全,很多農民不知道農機化的存在,人群里得不到信息的傳播,依舊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長此以往,農機化根本得不到發展。
2.高素質組織引導人員短缺
農村條件艱苦,技術水平低下,愿意到農村進行宣傳,組織農機化的人才稀少;本土進行宣傳推廣的人員教育水平不夠,思想陳腐,語言匱乏,無法做到詳細的語言講解;村里的年輕人不愿意留下,導致農村老齡化現象嚴重,新鮮的血液得不到流通,逐漸淡化農機化的發展。
3.資金不足,農機化無法得到普及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人口密度大,農民占比也多,要在農村內實行農機化的快速發展必須有大量資金進行扶持,雖然國家在憲法中寫到對其推廣有資金的保證,但是落實到基層人民農機化建設的資金依然短缺,進行宣發的資金不足,遏制了推廣項目的發展,使農機化無法得到普及。
4.傳統農機化無法順應新時代需求
農村的經濟市場在發展,發展代表需求量的增加,農民進行生產收獲的農作物種類愈加豐富起來,就需要更多種類的機械進行勞作,而且農民在經歷了新設備的接收,學習使用,得到好處這過程后,已經可以自發進行選購,陪伴土地幾十年的人生中,豐富的經驗讓他們知道不同的土地需要的設備不盡相同,但是市場沒有跟上百姓的需求進度,處于停滯不前的階段。
再者,大多數的農機設備性質單一。剛使用農機化設備更加注重帶來的便捷,輕視加工的弊病沒有顯現出來,現在農民運用熟練后,這方面的漏洞就需要快速的修補,否則農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剛開拓的農機化發展的市場又要堵塞了。
1.優化農機化宣傳,加強信息傳播
要想人們接受一個新鮮事物,首先要做的就是宣揚其價值與好處,而且這個好處是相關工作者、受益者最關心的方面,農機化的推廣無怪乎此。農民耕種的主要難題是投入的人力,畜力龐大,工作性質辛勞,但是獲取的效益低下,抓住這三方面,告訴他們農機機械就是為解決這些問題發明的,相信百姓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
首先集合一些村民代表進行學習,傳授農機機械的相關知識,讓他們對機械的基本信息,使用方法有較為詳細了解,這是為了接下來加快農機機械的使用打下基礎,通過這些有代表性的村民進行向下的傳達,使這個區域的村民對農機機械有一個寬泛的了解,從而達到初期的宣發目的。
農機機械在農民群體中有了雛形,接下來就要讓他們親眼看到農機機械的運作,組織村民到合適的土地進行初試,首先由專業人員進行演示,過程中對于村民的問題進行專業的解答,工作人員演示完成后,可以讓當初的村民代表進行自主操作,以此來顯示這個機械安全易上手的優點,更好地推動農機機械的宣傳。
為了在農村這個信息傳播不發達的領域及時有效的接收信息,優化信息傳遞設備是必不可少的。增加信息傳播的途徑,例如安裝村喇叭,設立農機機械站,增加技術人員的走訪,時刻關注農機化的宣傳進程。
2.招攬人才,培養人才
農村因為條件艱苦,發展前景狹窄導致人員稀少,留下年紀較大的村民,他們對于信息的接受不敏感,從而減緩了農機化的發展,所以招攬新人,進行培養是切實有效的手段。
首先擴大招攬渠道,讓更多的就業者發現這份工作,適當提升工作待遇,這是就業者最關心的問題,保證工作的光明前景,會吸引一大部分的人才。發展農機化是為人民服務,振興農村的高品質工作,把想要取得的偉大目標說清楚,并給出切實合理的規劃,相信會吸引更多有志的新生力量。
招攬的工作完成后就是進行人才的培養,在農村發展農機化要走很長的道路,在此工作的人員一定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做好耐心工作的準備,每段時間進行篩選,有潛力的人才進行深入培訓,發展成更優秀的工作人員。時機成熟后,對表現優異的個人,團隊進行褒獎,促進人才的良性競爭。
3.增加資金,加強監管,實現農機化的普及
推動農機化的發展除了加強前期的宣傳工作,提升高素質的人才錄用,資金是基本的動力支撐。作為民主國家,我國把農村的改革振興放在首位,如何讓百姓過上優質的生活是不斷思考的問題,也在農機化的發展中投入較多財力,但是我國的農民比重過大,加上農機機械屬于高科技的技術手段,在這方面投入的資金勢必更多[2]。
其二,國家下發的資金傳到農村過程較為漫長,加上農村的監管力度不夠,會出現上層貪污,底層資金短缺的現象,一定要遏止這種風氣的助長,派發專業人員進行監督,確保資金安全的落實到農機化的發展上,實現農機化的快速普及。
4.開發新技術,滿足新時代需求
經濟市場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在農機化的發展中也需要順應時代的變遷,進行設備的升級與開創。中國國土廣袤富饒,孕育出各種種類的農作物,適合收玉米的不適水稻的收割,適應一方土地的農機機械無法作用于所有土地,為此,要加強技術的研發,創造出多種類的農機機械,派遣專業人員進行地質探索,進行總結設計,把設計的機械在當地進行實驗,發現不足之處進行糾正,多進行摸索實驗,將機械向優質化發展。
前期為了把農民從土地中快速解放出來,農機機械更加注重生產與收獲這方面的技術開發,隨著農機化的發展,百姓對于機械的要求增加了,不再滿足于前期的高效運作,后期的加工也變得重要起來,所以就需要技術人員優化機械,使它們擁有更廣泛的使用空間。讓相關技術人員采集百姓的意見,做出合理的規劃,反饋給開發部門,結合新需求制造新機械,徹底打開農機化的發展道路[3]。
總結:我國在振興鄉村、富裕鄉村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農機化作為開創農村新時代的產物還處于不成熟、未普及的應用地位,做好前期的宣發,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實現農機化的快速普及是重要措施,開拓新市場技術刻不容緩,相信在全面的推廣支持與技術指導下,農機化一定能取得快速的落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