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杏
(廣西橫州市百合鎮農業水利站,廣西 橫州 530302)
前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和落實,解決農村產業滯后問題是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方向。應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農業機械化設備的普及工作,使農業機械化得到大范圍的普及,能夠帶動農村經濟整體水平的提升,對于農業經濟效益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社會現代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國仍存在一定的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且城鄉經濟差距表現有越來越大的消極趨勢。對此,為了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奔小康的戰略愿景,急需解決三農問題。農業機械化是解決此問題的主要推動力,更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地落實。據此,應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業狀況,改善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使現代化薄弱的農業產業成為我國的特色優勢。
過去的農業都是依靠大量勞動力生產,而隨著高新技術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農業作業已經從傳統的人畜勞作轉為機械化運作,不僅降低了農業勞作的用工成本,而且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生產模式。結合地方優勢,形成了一條特色的產業鏈,并在農作物的播種、灌溉、施肥等方面更加流程化,實現農業機械化,并帶動了地方經濟效益的提升。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農業經濟,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落實鄉村文明建設使得農業振興、鄉村人民生活富裕,民樂國安。
農村經濟的主要來源是農作物生產,要想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應首抓農業經濟,只有農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了,才能促進農村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而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離不開農業機械設備的推廣普及工作,只有加強農機普及才能更大范圍的實現農業現代化、科技化。加強農業機械化,能夠促使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地投入到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中去,其大力推廣可使農作物的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在過去,農民的耕種都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歸,不僅效率低,而且對農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而如今,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使得農民的工作效率更高,機械化的生產使得不需要浪費體力和時間完成一整天的工作,農民在種植初期可以用播種機播種,然后進行機械灌溉施肥,將農業科技和機械化設備有機結合,不僅給農民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作物的品質,促使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農業機械化的應用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在機械化設備的應用下實現農作物穩定、高產、大幅度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這給全面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多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以糧食類的種植業為主,農業生產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現農業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農業機械化使得基本種植業產能書評非常穩定,在這個基礎上為林牧副漁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糧食與勞動力保障,并通過農業機械化的運用,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穩定、高速發展。
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在提升了農業經濟的同時,還推進了鄉村經濟振興的落實工作。過去的農村,農民為了致富,后代的年輕一輩常常去城里勞務掙錢,導致留在農村中的農民基本上都是年邁的老人。由于年齡因素身體素質過差,農作物種植量往往只能自給自足,無法創造太多的收益,極大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現如今,隨著農業現代化時代的到來,不僅加大了農作物的生產效率,省去了農民大量勞力,也以此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返鄉工作,同時也帶動了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比如,鄉村度假旅游產業。城市的生活節奏快,居民工作生活的壓力大,現在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回鄉體驗鄉村文化,感受鄉村的質樸。因此,農民可以使用機械化設備大量種植農作物,結合農業科技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建立綠色農業產業園,吸引城里人的關注度,吸引其消費,不僅減輕了農民的生活負擔,還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從而吸引更多農民投入到農業產業的建設中去[1]。
農業生產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自然災害,依據對農作物的損傷程度,其水災、旱災以及病蟲害災是影響最為嚴重的。現階段,對農業科技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對于很多普遍性的災難有一定成效,但遇到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影響程度還是極大的。很多地區,當遇到災害時會大面積減產,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必須從山林設施、排水系統、田間管理等方面綜合性提升田間的排洪、灌溉能力,改善農田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建設是單靠人畜勞動力無法改善的,只有通過農業機械化的系統建設,才能在發生自然災害與病害時得到有效的解決。
打造現代化農業,實現機械化是基礎。現代化的農業經濟,其經濟結構已經逐步從個體經營模式向產業化模式邁進。農業機械化在農業成規模運作中,起到降低勞動力強度、降低生產成本等作用,最大化地提升了農業經濟效益。現階段,還需在此基礎上放大農村資源的社會效益,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從而豐富農業經濟結構主體,加大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空間。不僅需進行產業化經營,還應與各大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合作,進行產業化升級,并加強農機的服務力度,使農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以滿足生產力的需求。一方面,通過機械化工具代替手工作業,使農間作業不再依賴于人力勞動且應用的收益成果不再受人力、畜力的限制,拜托人工作業制約,使一個人用一個機械設備代替完成幾個人、幾十個人的工作量,具有提高產量的重要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機械化田間操作,其機器動作精準度高、規范性強能夠保證農田種植的質量,相關農業技術的應用實現,使農田種植工作更加均等分配,耕、耙、播、收獲等農作的質量非常好且效率極高,有效地解決了農村人畜力緊張的普遍現象。尤其近年來農村人民不斷向城市輸出,解決農業人力資源供應不足是一個重點問題,機械化設備的應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利用機器帶動人力,搶農時、趕季節,不僅解決了農業人力問題,還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想提升農業的整體現代化水平,就需加強農機的推廣力度。農機的推廣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在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機設備的普及力度,降低農民的采購壓力是最好的辦法。設置農機購置的補貼政策,是最有效的措施,能夠激發農民的購買欲望。并加強農機使用的宣傳力度,刺激農戶自主、自發的學習農業種植的新技術,并建立農作物試點機構,為農民群眾們展示農機設備的優勢,提高機械化設備的體驗感,使農民真正地參與其中。另一方面,是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中,政府的資金扶持應滿足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現在的農業產業處在大循環的模式下,農民建立農作物生產基地、市場需求帶動產業發展,政府應采取措施引導特色農業帶動農戶發展,增產增收,從而實現農民專業戶向特色農業產業鏈轉型[2]。
農業機械化的大范圍應用能夠提高農業產業的工作效率,其主要從農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共同發展中表現出來,很大程度使農村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是節約型農業得到發展的基礎保障。政府與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大農機科技的培訓力度,通過建設一批標桿示范企業,建立學習機制,發揮其龍頭引導作用,帶動各產業的經營大戶進行培訓,學習最先進的農機科技并設置一整套系統的農藝技術標準,定期開展示范活動,使農戶們積極地參與進來,推廣新研發的農機科技成果,使農業科技切實地落實在農業生產作業中,將技術力量轉化為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農機安全是農業機械化的最基礎保障,其關乎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應做好宣傳推廣工作,將農機實操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風險問題宣傳到位,農機示范基地與相關龍頭企業在宣傳農機科技的同時,還應重視農機安全問題的宣講工作,從源頭杜絕安全隱患問題。相關監管部門做好農機安全監管工作,對農機的駕駛操作權限進行設定,通過與農業機械化學校合作,對農戶們安全生產、安全意識、操作技能等方面進行基礎培訓,努力培養農戶安全意識與實際操作技能水平,并設置一系列辦證流程,嚴格把控駕駛員的水平,技術能力不合格一律不準核發駕駛證,加強農機的年檢工作質量,嚴把質量關,最大程度降低農機安全事故發生。
結論:總而言之,加強農業機械化在農業勞作中的普及力度,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帶動農村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使農民在勞作中不需要投入太多體力,可以獲得相當大的收益。并結合農業科技提升農作物質量,從而吸引大量消費群眾,現代化的農業,已從傳統的個體經濟體制向產業化運作轉型,真正地使農民群眾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并帶動了農村產業整體綜合實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