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
(綏化市博物館,黑龍江 綏化 152000)
引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地區孕育出了不同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文物能夠對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文風情充分的展示。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民俗文物的整體利用效率,需要積極加強當前我國的博物館公共服務職能,要博物館方面采取科學的方式來對民俗文物進行全方位的管理與利用。
民俗文物通常是指在一定歷史背景下,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具有緊密聯系的器物,能夠反映當時的歷史環境與人文環境,還可能對歷史發展的進程進行體現。民俗文物是結合了民俗文化與歷史內涵的產物,與傳統的歷史文物相比較而言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人們當時的生活情況。在現代化的社會發展當中,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滿足,但是對于傳統民俗文物的保護卻不到位,導致大量的民俗文物遺失。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對于民俗文物的保護力度,讓當時的民俗歷史文化得到充分體現。民俗文物除了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以外,還能夠幫助我國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占據一席之地,讓世界能夠更加了解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1]。
我國民俗文物的數量眾多,但是由于近些年來對于民俗文物方面保護的忽視,導致了專門用來對民俗文物進行保護的博物館數量較少。近年來,通過政府部門建立起來的博物館數量比較少,各個省市的文化部門對于博物館的建設仍舊處于探索過程當中,社會對于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民俗文物的保護并沒有重視。由于各個省市之間的發展情況不同,導致了對于民俗文物的收集發展情況也參差不齊。新建的博物館數量也跟不上文物保護的需求,同時原本的博物館也不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擴建,導致了大量的民俗文物得不到妥善的保管。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個新興文化以及新興產業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產業,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正面臨著發展的制約。當前有許多民俗文化與民俗文物正處于缺乏保護的境地,一些民俗文物即便是被保存在博物館當中,但是卻不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護與利用。甚至有的人為了牟取個人私利,對于民俗文化進行暗中交易,對文物進行倒買倒賣,對于我國的民俗文物收集與保護工作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影響[2]。
對于民俗文物的忽視是影響我國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的重要現實問題,當前我國一部分博物館在對民俗文物進行保護的過程當中,不能夠深入地了解到民俗文物背后恢宏的歷史文化內涵,對于民俗文物以及其背后的時代特征以及文化內涵也不能夠深刻認識。因此就不能對保護民俗文物作為保護工作的重點,不能夠及時采取措施來對文物進行保護,讓文物白白受到損傷,造成了許多優秀文物的遺失。
民俗文物的展覽不僅是面向人們進行科普的好機會,同時還能夠為幫助公眾對于民俗文物進行近距離了解的關鍵,明確在民俗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在進行博物館展覽民俗文物的過程當中,需要對民俗文物背后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挖掘,充分認識到民俗文物對于我國歷史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采取更加科學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在博物館的管理與保護下,對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民俗文物進行深刻認知,能夠對民俗文化起到優秀的宣傳效果。在實際的展覽過程當中,可以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來對民俗文物進行記錄,為游覽者提供更加直接的視覺體驗。
隨著人們游覽博物館次數的增加,對于游客的吸引能力不斷降低,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對于歷史文化的需求,需要將民俗文物的特點與文化內涵進行結合,創造出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文創產品來向人們進行販賣。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博物館的收入,同時還能夠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來對博物館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能夠來博物館進行參觀。同時還可以運用高科技技術來對博物館文物進行保護,比如建立屬于自己的平臺,讓游覽者能夠在網上查看博物館內部的各項藏品,有利于節約人們的實踐。
博物館通過宣傳的方式來向人們宣傳民俗文化,讓人們的綜合文化素質得到提升。在新時期背景下,民俗文物的開發與利用工作必須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來開展,比如定期開展講座,大力宣傳民俗文物的歷史價值,同時還可以與當地的學校進行聯合,向學生們科普歷史文化知識,從學生入手增強社會對于民俗文物的了解,進而增加人們對于歷史文物的保護意識[3]。
總而言之,民俗文物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由于受到了時代背景發展的影響,導致了民俗文物的保護不充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需要充分加強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不僅需要增強對于歷史文物的保護力度,同時還需要對收集到的文物資源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挖掘,開發出各種具有創新性的文創產品,幫助人們更加了解民俗文物,提升對于民宿文物的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