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梅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100)
突發公共事件指的是發生和發展較為迅速,可能會帶來重大傷亡或危害社會穩定的緊急事件,近年來我國發生的汶川地震、非典、禽流感以及新冠肺炎都屬于嚴重的突發公共事件。突發事件分為自然性和社會性兩種,前者屬于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所帶來的突發事件,如地震和洪水等,后者則為人為或人的疏忽而引發的事故,比如飛機失事或礦區爆炸、高樓火災等。針對目前的大學生來說,很多學生雖然都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識和突發事件應急知識,但并沒有什么經驗,心理素質也不夠強大,在真正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依然表現得手足無措,甚至一些學生也存在著應急知識薄弱的問題,這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需要結合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細節來不斷改進教育體系,及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讓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跟隨時代的發展而轉變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具有時代性內涵,列舉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內容,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和產生思想共鳴,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和適用性。日常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中需要為學生教授一些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措施,普及有關的法律法規,讓學生的危機意識得到增強,也提高學生面對突發事件的冷靜處理能力。在學校中,需要加強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素質能力,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突發公共事件演習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應急演練來掌握自救和逃生知識,加強學生心理自控能力。同時高校在突發公共事件結束后也要對學生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遭受過心理創傷的學生,需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對學生的生活帶來影響[1]。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工作,包括安全預警預防和學生的思想預防。思想決定了學生的行為,所以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能夠從事件的征兆上認知到危險源,從而排除危險隱患,做好安全防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了解大學生的現實狀況,如學生的生活習慣、網絡社交等,根據學生的生活特點采取溝通和調查等方法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根據這一了解整合經驗,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控制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事后提升指的是在突發事件之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不僅是對于突發公共事件的善后處理,還要進行經驗總結。需要彌補突發公共事件中應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對事件的起因進行分析,并排查在學生群體中存在的隱患,避免這一事件再次發生的同時也規避其他公共事件的形成。此外還要在事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總結事件之中的經驗,將事件作為最有力的教學案例,在消除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意識與能力。
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學生很可能會面臨一些思想問題,包括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態度和因事件而產生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許多都是由于實際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而引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實生活,不僅要重點關注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切身利益,重點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人文關懷來調解學生的內心。人文關懷的滲透更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和心理問題的恢復,而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需要重視以下幾點:1.人文關懷需要具有互動性。互動性指的是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問詢和指導,同時也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靈活調整,與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進行情感與思想層面的引導,而非單純的知識教育;2.做好學生思想的引導工作。思想引導工作需要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落實,如鼓勵學生勇敢面對、冷靜分析、正確判斷突發公共事件,通過思想引導讓學生明確該做什么、怎么做,但不能通過強硬學生必須怎么做;3.調解學生的心理。很多學生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都會出現迷茫和恐懼現象,在這一心理條件作用下會習慣性地盲從大眾,產生從眾心理,但對于大眾做法一味地盲從會讓學生失去冷靜判斷的能力,因此需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調節,在保證學生利益不受損害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將外在的應急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心理引導結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2]。
結束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較為復雜,因此高校需要做好教育內容及流程的規劃,通過靈活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規避突發公共事件并降低事件對學校、對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