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志剛
(云南省文山州富寧縣第三小學,云南 富寧 663400)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日漸深入,小學音樂課程合唱教學呈現新變化、新要求,革新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勢在必行。教師要站在新課程改革的視角,探析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實際情況以及各方面呈現的問題,剖析音樂教材、音樂學情的同時探索可行的思路、有效的策略,高效展開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活動,指導班級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音樂合唱,在快樂學習合唱知識的同時健康成長。
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存在學生對于合唱的興趣不高,以及學生在合唱上的能力不夠的問題。學生對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興趣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師沒有按照班級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沒有很好地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所在,因此學生對于課堂上進行的合唱活動表現出不關心。同時學生對于合唱的技巧和要領也掌握不足,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在于,教師沒有針對學生的合唱技巧進行相應的鍛煉和講解。缺乏訓練的合唱就會出現音調不準,情感不一致。聲音不相同的問題是會影響合唱最終呈現效果。小學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的現狀,需要教師對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到合唱課堂中來,同時對學生進行合唱時的技巧引導和訓練為主。使學生能夠在合唱的過程中體會到音樂的和諧之美,提高小學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的教學效果。
指揮是合唱團的靈魂,教師就是這個合唱團最重要的引導者。因此,一個好的合唱團離不開一位好的指揮。教師作為合唱團的指揮者,教師自身必須要有扎實的合唱基本功,對合唱教學有足夠的認知才能引領學生更有效率地去學習合唱,提高學生參與合唱團學習的興趣,有更大的熱情。教師可利用身邊的資源,例如積極參加關于合唱的培訓、教師合唱團、教師合唱排練觀摩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音樂教師也要清楚訓練一支較為有素質的合唱隊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時間的規范訓練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伊始就要端正心態,穩扎穩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不斷更新理念,探索新的方法,做到與時俱進,給學生起到一個良好的示范,讓學生有探索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只有教師的基本功及素質提高了,學生學起來才會輕松,才能更準確地找到學習方法。
預習是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必要基礎,也是激發小學生合唱興趣的有效策略。教師要細化剖析現階段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要求以及課前預習情況,多角度優化音樂合唱課前預習,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深刻感知合唱趣味,順利提升合唱預習效果以及合唱興趣度。優化音樂合唱課前預習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音樂學習動力,在預習、實踐過程中更好地認識音樂合唱,感知、體會、領悟的同時對音樂合唱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合唱興趣可以讓各層次學生主動參與音樂課堂內外實踐,為掌握音樂知識技能、鍛煉音樂合唱能力、培養音樂品質素養等提供重要支撐力量,在學生高效參與過程中持續提升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效率。
合唱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在起步學習的階段是有難度的,具體體現為音樂難點、重點不易掌握和花費時間長兩個方面。為了避免小學生遇到困難容易產生枯燥厭煩的心理,音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例如,根據學生的音樂基礎和音樂素養及時調整教學手段,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不產生厭學心理,有更高的學習動機,不畏懼合唱學習。例如,在剛學習二聲部歌曲的時候,許多學生無法同時唱準兩個聲部的音高,針對這個問題,可先采用輪唱、卡農的方法進行演唱,以兩個聲部相隔一或兩個小節開始輪唱同一個旋律。兩個聲部還可以依次互換順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即使演唱同一條旋律也會感受到良好的合唱效果。其次,在掌握輪唱的基礎上,教師可對二聲部旋律進行簡單的旋律創編,以維持單個長音入手,學生演唱一聲部,教師演唱二聲部,此時,學生應仔細聆聽產生的合唱效果,再進行聲部互換。但是這個教學方式并不適合于所有的合唱歌曲,所以,在學習歌曲前,教師必須有能力、有目的地對歌曲結構、背景等做深入的了解,有必要也要對歌曲進行適當的改編,而不是照搬已有的合唱教學方式方法,拋開音樂教學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實行單一僵化的合唱教學,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是一個人發展和成長的重要階段,在小學的學科教學中,音樂教學是藝術也是學科,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深遠而長久的。合唱需要集體都能夠達到音準,和聲以至情感一致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動獨立意識強,并且很多學生都不具備基礎的音樂素養和知識,想要呈現出較高的合唱效果是不容易的,因此這就需要小學音樂教師在合唱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