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剛
(河北省霸州市王莊子鄉王泊完全小學,河北 霸州 065700)
現在許多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經常把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生動的具體的情景中,力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我們在一些新課程的展示中也發現有的數學老師在創設情景中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泥潭,一味地為了尋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而絞盡腦汁,似乎找不到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就無法進行教學,從而出現了一些情景的設計牽強附會;有的數學老師一提起“情景”,馬上就與多媒體課件聯系起來,似乎“情景”是多媒體的代名詞,是脫離實際的卡通形象,童話故事,好多情景創設顯得畫蛇添足,有些多媒體課件看上去絢麗多彩,但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成為學生思維的干擾因素,產生負面影響。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創設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情景呢?
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發地(而非迫于外界壓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決問題或發現規律,并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表現為對于知識的渴求,對于客觀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發現規律的興奮以及對教師的熱愛等等。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以達到對新知識的掌握。因此,真實情景的創設,更能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促成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索、發現和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兒童的數學是現實數學,因此,兒童的數學學習組織,應源于他們的數學現實。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以自己經驗為基礎的一種認識過程,數學對小學生來說是自己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解讀”,這是兒童學習數學與成人不完全相同之處,這也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中特別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從而應用的原因。
質疑是學生動腦筋的一種表現方式,是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義,以求解決問題的形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釋疑、解惑,而且要啟思、設疑,引導學生在明了舊疑的基礎上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數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廣闊,學習的天地就多么廣闊。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頭腦去觀察生活,觀察身邊的事物,學會數學地思考。
實踐操作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和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操作情景,盡量為學生提供動手擺弄的實踐機會,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掌握思維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不能簡單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時空,讓學生在廣闊的、開發性的時空中,讓學生通過摸摸數數、折折拼拼、剪剪補補、比比、量量等演練,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果實。如教學圓的認識時,不要簡單地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去告訴學生圓的特征,而是根據學生急于動手的心理,讓學生把圓形紙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畫一畫,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說一說。在學生動手實踐,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揭示圓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在這一新知的獲取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又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自主意識得到了一定的開發。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學中,可以創設了以下幾個操作情景:給每一個學習小組幾個不同的角,想辦法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同學們借助生活經驗很快就想到把幾個不同的角疊在一起,一條邊重合,觀察另一條邊的位置,從而判斷角的大小。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覺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無關的,而與兩條邊的開叉程度有關,教學難點迎刃而解。緊接著我出示練習紙,要比較練習紙上的兩個角的大小怎么辦呢?有的同學想到借助于剪下來的一個角,有的同學想到測量,于是借助于長度、面積等單位的認識經驗,老師引領大家一起來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度”,認識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學習用量角器來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之后又進入到操作活動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測量你手中的角”,“測量練習紙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動手操作后引導學生總結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與步驟。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操作不僅僅停留在活動的表面,而是讓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又在思考,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形成及發展的全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