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孔家崖第一小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喜歡某一門學科往往與兩方面相關,其一學生對這門學科具有極強的興趣;其二學生喜歡這門學科的教師,有的學生喜歡教師的風趣幽默,有的學生喜歡教師的上課風格,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仍出現許多問題。受以往的教學理念影響,教師過于重視傳授知識,而忽略學生知識運用能力以及情緒,學生在課堂中感到枯燥、無趣,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教師的教學語言單調,教學方法單一,在這種枯燥的氛圍中,學生學習較為被動,阻礙學生學習語文。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語言運用不合理,導致學生不能透徹理解所學知識,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作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導入環節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運用情境導入法使學生更快速地投入進教學活動中,而且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更主動地學習語文,提高學生的主動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專注度。例如:關于《觀潮》這一課,本節課主要講述觀潮前、漲潮時、退潮后的不同景象,使學生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雄偉。教師可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設計導入環節:“今天老師要帶領各位同學領略自然風光,我們一起來看大自然的魅力。”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教師向學生提問:“剛才我們看了錢塘江大潮,那同學們有怎樣的內心感受?”有的學生說:“錢塘江大潮太壯觀了,聽到奔騰洶涌的水聲。”有的學生說:“感覺很壯闊,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下,學生不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使課堂充滿樂趣,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用灌輸式的教學語言,很難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新課改之下,我國推出“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觀,教師的教學語言發生轉變,用啟發性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升。例如:在學習《四季之美》這篇文章,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思考第三自然段,從哪里能體現出秋天之美?”有的學生說:“黃昏中,夕陽西下,烏鴉向窠里飛,天空中大雁叫聲令人感動,還能聽見風聲、蟲鳴,從中使我感受到秋天之美。”整篇文章學習后,教師設置問題:“同學們,我們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順序寫作?”學生回答:“按照一年四季的時間寫作。”接下來教師借助文章講解寫作知識。運用啟發式語言引導學生思考,既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熱愛學習語文。
在教改之下,國家推出許多新型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法受到廣泛教師的關注,在傳統課堂中主要采用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的模式,在現代教學中主要采用課前預習+課中探究,這種教學模式更符合“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觀。例如:在學習《落花生》這一課,教師布置預習作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課中學習的知識。在學習課文時,父親將花生與桃子、蘋果、石榴形成對比言外之意是什么?接下來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理解父親這番話的含義,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像花生一樣,外表不好看,但是非常有用處,我們也要做為國家、為社會有用的人。”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能更清楚地理解文章含義,也能積極主動思考問題,課堂效果得以顯著提升。
現代語文課堂中,教師既要重視教授語文閱讀技巧、寫作知識,也要重視文章總結環節,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使學生學習思路更清晰。例如:《田忌賽馬》這一課,在課程結束后,教師以啟發式語言帶領學生總結本篇文章的構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什么事情?”學生回答:“一共分為3 部分,第一部分講述田忌因賽馬而輸給齊威王。”教師進一步提問:“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講述什么事情?”學生在教師一步步提問下總結知識構架,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現代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要群體,教師作為指導者、引導者,一定要分清師生角色。同時教師也要深化新型教學方法的學習并運用在課堂中,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都要注意教學語言,教師可以運用啟發性語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語文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