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
(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勛望小學,遼寧 沈陽 110023)
教材中大部分的課文都適合朗讀,語文課堂正是通過多姿多彩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理解,在讀中評析,小學生很容易被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聲帶入到閱讀材料中,因此教師要對朗讀給予重視,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課堂時間用生動、自然的方式對課文進行敘述,在朗讀時提醒學生時刻注意角色背景發生變化時相應地語調的轉變,同時教師自己要做到在朗讀課文時娓娓道來,切莫生硬死板機械化的朗讀,使課文更加真實,從而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化“話”為“畫”,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時邊讀邊想象,將語句中描述的畫面在頭腦中描述出來,朗讀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實現學生主動化學習,在開心快樂的學習氛圍下,學生不僅與文章融為一體,同時也會更加愿意自己去了解課文的背景,主動地了解課文中角色心理乃至情節的轉變。例如我在講解《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在課堂開始前我先聲情并茂地將課文朗讀一遍,引導學生在聽的時候幻想自己也和課文中的主人公“小蝌蚪”們一起找媽媽,在朗讀到課文的最后,即小蝌蚪們找到媽媽的情節時,著重強調青蛙和小蝌蚪的關系,使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培養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從數量龐大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有效內容,因此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教師來說是很重要的教學任務。然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眾多方法中必須以教材為基本,在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配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段,利用語文本身的魅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在閱讀教學內容開始前,教師結合課堂中的知識,給學生側面闡述文章中出現的語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中實現文化和內容銜接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在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堂上,教師不單單需要講授某篇文章的背景知識,更要時時刻刻向學生滲透語文背后蘊含的文化素養概念,讓學生明白我們為什么要學習語文這門學科,進而提升其自身的辯證思維能力,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適當地啟發和鼓勵學生,讓學生最大程度理解并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重難點。
大多數語言依托隱藏在其后的文化知識進行表達,這就要求教師根據閱讀文章中特定的字詞句或者關鍵段落發現相關的文化典故,借助典故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鍛煉學生依靠現有的學習條件對相關的學習資源進行探索,從而發現自身感興趣的文化知識,利用學習資源開拓自身的學習視野,學生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致。除了文章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利用語境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閱讀過程中常常需要通過句子中的關鍵詞或段落中的關鍵句分析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變化,學生往往毫無頭緒,不知如何分析,提不起興趣繼續閱讀。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練習句子、段落和文章之間的聯系利用語境提高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例如,在講解《神州謠》這篇課文時,我會引導學生通過上下文語境來感受“奔、涌”等字詞的表達效果。
閱讀作為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詞句能力和文學素養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但布置過量的閱讀任務并不能保證學生獲得知識的效率,反而加大了學生不必要的負擔,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不良影響,閱讀文章應該堅持“質”和“量”結合的原則。教師布置過多的閱讀量會壓迫學生的休息娛樂時間,研究表明,人全力以赴地專注于某件事的時間大約是25 分鐘,超過25 分鐘思想就會輕微走神,教師布置任務時要盡量保證閱讀每篇文章的時長,保持在20 分鐘左右的時間為最佳,在時間上應該極大程度保證學生的閱讀效率。在保證“量”的前提下就要求教師在“質”上下功夫,學生的語文能力參差不齊,有時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并不適合所有水平的學生,由于教學目標統一而學生水平不同就可能會出現班級里的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掌握程度不一樣,因此教師要將閱讀教材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整體把握學生水平的基礎上對布置的閱讀和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尋找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文章。從宏觀角度來看,學生的閱讀目標更加注重于是否把握住文章主題,有無理解偏題的情況出現,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文章時,一定要兼顧到語句修辭和文章的思維方式,盡量選擇符合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并且能夠作為范文引導學生按照寫作思維方式練習的文章。
營造富有感情的閱讀氛圍、利用語文蘊含的文化知識提高閱讀興趣以及閱讀時注重“質量”結合三個方面,討論了在小學語文中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性和具體策略。綜上所述,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體現,是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小學語文的教學應該跟上時代飛速發展的腳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習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