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麗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廣播新聞記者,擔負著對新聞進行采集以及整理的任務。傳統媒體環境下,記者所面臨的挑戰,相對較小。但在融媒體出現后,多類型媒體之間的競爭,導致記者的壓力明顯增加。如未調整局面,應對挑戰,極容易導致記者失去競爭力,且會導致廣播行業受到沖擊。因此,有必要幫助記者突破困境。
時效性,是廣播新聞的主要特征之一。新聞的目的,在于報道新鮮事,保證聽眾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件,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如時效性缺乏,新聞的意義將會喪失。因此,如何能夠在新聞事件發生后,獲得第一手信息,成為了記者提升素質的重點。
融合化,同樣屬于廣播新聞的特征之一。在傳統情況下,記者需要自行對新聞進行采集,并將其播放給觀眾收聽。觀眾在此期間,無法參與其中。在融媒體環境下,如記者仍然保持當前的動作狀態,容易導致無法獲得聽眾的意見,導致兩者之間缺少溝通,以及連接,嚴重影響新聞收聽率。
經濟的全球化,帶動了文化產業的全球化。互聯網出現后,世界各地的信息,傳播速度逐漸加快。其他國家所發生的新聞,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被本國記者所獲知。廣播記者在報道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將空間局限于國內,要放眼國外,廣泛收集新聞事件,體現新聞的廣度、深度,以及豐富度。
信息未實現共享,是廣播新聞記者所遭遇的主要困境之一。融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打擊,但同樣為后者提供了充足的發展動力。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共享,能夠使新聞更加豐富,使傳播更加便利,保證媒體行業的長遠發展。但目前,在報道的過程中,廣播新聞記者,與其他媒體記者之間,并未實現信息共享。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廣播新聞出現局限性,難以吸引受眾。新聞媒體的受眾,具有年齡特征。新媒體的受眾,多為年輕人,此類人群擁有智能手機,思想相對先進、開放,好奇心強烈,可積極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討論中,發表看法,以及見解。廣播新聞的受眾,以老年人為主。如兩者未實現信息共享,可導致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無法體驗到更多的信息,從而影響新聞的收聽量。
機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新聞傳播機制方面。傳統的廣播新聞記者,對新聞進行傳播的過程,需要借助廣播而實現。記者無法應用新媒體平臺,吸引受眾收聽或觀看。與廣播相比,新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速度、范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未為新聞記者,開放新媒體渠道,則會嚴重阻礙新聞傳播。在融媒體時代,兩種媒體的融合,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
意識不強烈,主要體現在廣播新聞記者方面。此部分記者,缺少融媒體意識,僅僅依靠廣播,傳播新聞事件,而缺少利用新媒體的信念。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與記者本身思想落后于時代有關。單獨依靠一條路徑,傳播新聞消息,渠道往往較窄。如能夠利用多條路徑,共同傳播新聞,不僅能夠擴大傳播范圍,且能夠使不同媒體,達到共同受益的目的,實現共贏。可見,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記者,有必要糾正陳舊以及錯誤意識。
廣播新聞記者,需要在未來,對心態進行調整。要避免故步自封,不得將思想局限于廣播方面。記者應學會利用新媒體平臺,以及信息化技術,完成新聞的采集,以及報道的過程。
廣播新聞記者,需要在融媒體時代,提升自身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新聞質量。提升能力的關鍵,一方面表現為應用信息化技術,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提高新聞素養。就第一方面,記者需要對當前的信息化平臺,進行調查以及研究。要了解微博、微信、直播平臺等的特征,掌握使用方法,并且了解用戶的特點。要根據不同平臺的用戶特點,對自身的新聞播報方式進行調整,從而更加迎合受眾,提高新聞質量。就第二方面,記者要認識到,新聞必須具有時效性。因此,記者要善于在生活中,發現新聞。還要將受眾,帶領到新聞報道中,不斷與受眾溝通,收集其意見,并根據意見,調整新聞報道方式與內容。以上手段,均有助于提高記者能力,保證新聞質量,提高廣播領域競爭力。
雖然當下網絡上盛行的新媒體擁有著不同的技術支撐,但已經盛行了許久的廣播新聞媒體并非不可取,廣播新聞記者需要抓住廣播新聞中的優點進行分析,從而規范自身行為。站在客觀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廣播新聞記者將職業認同重新塑造后,那么將規劃于記者。記者的職業素養中,包括社會責任感以及新聞傳播職責,除此之外,在記者工作過程中需要肩負起時代擔當與社會職責,為人民群眾發聲,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收獲社會認知。除此之外,廣播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播報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原則,正確樹立職業理念,杜絕新聞黑洞的出現。多媒體時代到來代表著更多的媒介隨之產生,因此想要提升自身良好素養,首先需要對自身行為進行監督,這要求廣播新聞記者能夠對自我認知進行加固,充分明確自身所擁有的價值。
綜上所述,為促進媒體行業發展,廣播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認識到自己面臨的挑戰,要在糾正落后意識的基礎上,不斷利用新媒體平臺,借助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對新聞進行傳播,從而提高傳播速度,擴大影響面積,改善受眾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