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慶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 430073)
在當前智能制造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工業機器人行業“復合應用型”技能人才資源短缺的大背景下,積極響應和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促進專業教學要求與職業資格/技能標準、教學評價方式與職業鑒定方式相融通,專業課程教學與職業標準銜接,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規格緊貼行業人才需求,專業課程與非學歷證書相互融通。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推進職業教育服務重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實現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就業。
《中國制造2025 戰略計劃》全面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將“智能制造”定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強國戰略的不斷推進,智能制造技術滲透到各行各業,與其他學科有效融合,帶之各種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傳統職業中愈來愈多、愈來愈快的融入各種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工業機器人”在此智能化大背景下飛速發展,成為“智能制造”核心組成。隨著“智能制造跨界融合”為重要標志的時代興起,不僅對生產、工作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對崗位結構、人才能力素質結構、專業構成產生巨大沖擊,企業對技術下的“跨界”復合型人才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
“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2015 年第一次進入教育部發布的高職專業目錄,經過多年建設,已成為智能控制領域的核心專業,但仍存在著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復合職業能力培養與行業要求脫節;課程體系學科化,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聯系不緊密,教學設計與職業能力發展不兼容;教學模式不夠新穎,未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未能打通校企最后一公里,學生不能直接上崗等問題,導致現實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了“雙向困境”。一方面,經現有高職課程所培養出的學生無法適應企業需要,導致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企業無法找到崗位匹配度適應的人,導致企業在急需人才之時常常出現無人可用的情景。
剖析工業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于能力結構梳理專業所對應的非學歷證書,形成專業對應非學歷證書的關系表;分析非學歷證書對應的國家職業標準和對應課程教學內容要求,選取可替代職業資格證書理論知識考試的若干門課程,并形成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課程對應關系表;以“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證書為核心點,剖析國家職業標準,參照最新行業能力標準,開發“書證融通”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單元;依據認證單元,改革重組課程體系,調整結構,更新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構建書證融通課程體系,確定理論考證的對應課程;按照重組后課程內容,編寫課程教材/講義,的制定課程與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證書轉換規則,建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溝通銜接的通道。
依據“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國家職業標準材料,參照最新行業能力標準,開發“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證書的認證單元。開發出“工業機器人操作安全保護”“工業機器人機械拆裝”“工業機器人圖紙識讀”“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安裝”“工業機器人電氣系統安裝”“工業機器人系統設置”“工業機器人運動模式測試”“工業機器人零點標定與調試”“搬運碼垛工作站安裝與調試”“搬運碼垛工作站編程”“裝配工作站操作與編程”“工業機器人檢查與維護”“工業機器人本體及控制柜故障診斷與處理”13個認證單元。
此書證融通思路可為全國高職類“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探索書證融通之路提供借鑒價值和經驗,并可應用于“工業機器人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工程類專業學生考取“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證書時實踐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