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相韋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在高職學校廣泛展開,由于心理健康課程的特殊性,其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在高職課程教學改革的大形勢下,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直接關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成效,將項目化教學方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中,有利于改進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心理育人成效,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課程標準作為課程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內涵提升的根本保障,是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屬于公共基礎課的一種,尚無國家統一的課程標準。據調查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以教育部辦公廳2011 年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 號,以下簡稱《要求》)的通知為依據制訂課程標準。《要求》具有普遍性,缺乏針對性,更加適合于本科生教學。
職業教育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與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有本質的差別[1]。因此,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必須要按照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來制定,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貼近高職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滿足其未來職業發展的心理需求。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數量眾多,內容同質性較高,仍以學科體系為主,案例陳舊,與高職生實際生活相差甚遠[1]。
因此,要按照“三教改革”的要求,基于職業教育標準編寫教材,內容貼近高職生的實際生活,打破學科體系、知識本位的束縛,加強與生產生活的聯系,突出應用性與實踐性[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未來的職場生活。心理素質的提升即良好心理能力的培養,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健康心理行為的養成,這就決定了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不能像傳統教學那樣以知識傳授為主。據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依然沿襲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即便設置了一些活動體驗、案例分析,因為其與課程內容融合度不夠,案例的選擇過于簡單化,缺乏有效的分析、推理、辯論的過程,出現了課堂活動與知識學習兩張皮的現象,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收獲感不強,心理素質的提升也無從談起[2]。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其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教法改革是途徑、手段,探索更加適合高職生個人發展和崗位要求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1]。
項目化教學,即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核心來選擇組織課程內容,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目的的課程模式,從而達到高等職業教育做中學、學中做的人才培養能力目標[3]。目前,項目化教學已逐漸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改革的潮流和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雖然不同于一般的專業課程,其目的在于通過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行為訓練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借鑒項目化教學理念,以心理能力的分類重組教學內容,以心理任務的完成開展教學,進行項目化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一切教學活動均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指導作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不同于一般學科式教學,其目的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是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不斷加深自我認識,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樂觀的心態,增強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發展積極的人格[4]。
心理健康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更加符合高職學生的實際生活及未來的崗位需求,通過完成項目任務,增加體驗,提高認識,提升能力,更好地應對當下生活及未來崗位的心理需求。因此,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與項目化教學的目標高度一致。
在對高職生認真進行學情分析,了解其實際心理訴求的基礎上,結合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設計教學項目,重構教學內容,確定三大模塊12 個專題。從基礎知識掌握(心理健康導論、大學生心理咨詢)到自我成長(大學生自我意識、大學生人格完善、大學生情緒管理)、適應社會(大學生人際交往、大學生戀愛與性、大學生壓力管理、大學生網絡心理、大學生就業心理、大學生生命教育),三大模塊呈遞進關系,專題以具體的項目展開教學,項目的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具有典型性、實用性。每個項目按照“心理問題應對——個人成長訓練”的結構推進教學,“心理問題應對”環節主要圍繞大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典型心理問題為來設計教學情境,通過情景再現—任務描述—學生分組—討論分享—問題解決—教師總結的步驟,使學生有效掌握心理問題應對的方法。在“心理問題應對”的基礎上,“個人成長訓練”環節則從人本主義的視角,通過多種心理活動挖掘個體潛能,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4]。
項目化教學法“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接受模式,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究創新”的新型的教學模式[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信息化教學手段,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心理測驗、角色扮演、行為訓練、頭腦風暴、討論分享等,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關注學生內心體驗,增強課程的感染力和學生的收獲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教學評價是相對于教學目標而言,是評估教學目標達成度的一種教學活動,是課程建設和改革的重要依據,是課程內部質量提升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方法和結果等做出判斷,并尋求改進的活動。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主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心理素質是否得到提升,傳統試卷考試的方式不能真正實現考核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心理的成長[5]。因此,課程考核形式從“單一評價”轉為“多元評價”,將過程性考核(項目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在總成績中,項目考核占70%,結果考核占30%。項目考核以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的態度、表現、項目成果質量等為標準進行評價,堅持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5]。結果性考核采用論文或測量的方式進行,主要考查學生認知、情緒等心理層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