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紅 李衛東
(1 湖南省常德外國語學校,湖南 常德 415000;2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常德 415000)
在“大思政”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對推動學生正向發展具有很積極的作用。結合“大思政”的特點,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將二者實現良好的融合,并體現在自己的行為處事中。因此,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大思政”的重要選擇。在“大思政”中,歷史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基于此,在歷史教育中,應該有效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方式,為歷史教育實現“大思政”功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陶行知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其對于教育的價值具有明確的定義,所謂教育就是育人,通過科學培養中國人的自主意識、自覺意識、發展意識、創造意識等,從而推動學生未來在社會上能夠貢獻出自己應有的價值,成為一名合格的、健全的公民。而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全面覺醒的階段,是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和歷史發展觀念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大思政課的建設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學校對于學生的教育不能只是體現在專業學科上,如果沒有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教育,學生就很容易產生錯誤的發展傾向,很有可能會誤入歧途。由此,學校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思政”教育中的滲透,加強學生人格的培養,實現道德和能力共同提升,讓學生未來具有更為光明的發展道路。
我國優秀的文化著作中,有很多都提到了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其中包括《禮記》《大學》《岳陽樓記》等,先天下、后自己的奉獻精神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無論是在哪個歷史時期,都存在這樣的人物,他們堅守自己的崗位,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而奮斗,而這種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是值得不斷傳承的,更是我國民族特有的。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述歷史上那些鮮活的人物、奉獻的事跡,從而引起學生的同理心,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學生將現階段的社會發展情況有效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內涵。由此,學生在教師生動的講解下能夠將其良好的融合到自己的學習生活當中,并積極努力地靠近,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歷史觀。
為了將中國夢切實地落實到實際,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尤其是學生,其作為有文化的、先進的社會接班人,其必須要具備強烈的中國精神,從而產生更大的動力,以發展改革社會為目的,推動我國朝著更為陽光的方向前進。《易經》強調作為能夠承擔起社會大任的“君子”應該具有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日知錄》中強調每個人在保衛國家中都具有自己的責任,絕不可以逃避。在古人圣賢的言語和行為處事中,學生能夠清楚地明確保家衛國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價值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這類歷史內容,尤其是在外國入侵時期我國眾多的革命戰士所做出的貢獻和犧牲,這種犧牲是值得被歷史和人民永遠銘記的。歷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引導學生培養強烈的中國精神。學生也能夠很好地將中國夢融入自己的個人理想,在不斷深入學習基礎上,文化積淀得到不斷地夯實,同時其愛國精神也得以很好的培育和提升。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所形成的深刻內容和民族精神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由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切實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和內涵是永遠無可替代、無法超越的。而想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具有文化自覺,對于當前中國社會發展情況以及中國人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客觀的認識,對于滋養中國人血脈和基因的文化實現充分的學習。只有清晰地把握中華文化的根源和脈搏,才能切實認識到我國的來源和發展,認識我國歷史本質和存在的必要性。“大思政”教育的靈魂,都能夠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探尋到,比如從古至今對于尊師重道,都具有詳細的說明,古代對于拜師禮非常地重視,雖然現階段沒有繁冗的禮節,但是尊師明理、知恩圖報仍是本質,不會改變。從屈原投江、曹娥救父等故事充分看到這些古人的精神追求,于他們來說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不是生活,而是保家衛國,愛國、愛家、愛人民是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國人不可以缺少的品質。由此,教師在課程教學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我國所做出的努力,可以讓學生切實明確體會到中華民族精神所發揮的力量。這種團結、奉獻的精神力量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和自豪。通過在“大思政”教育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能夠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更大的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歷程,逐漸形成完善了以我國民族特色為主的精神文化內容,這是各個民族在歷史長流中的積淀,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結晶。而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地融入到“大思政”,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并且通過更為深入的學習,學生對我國歷史具有更多地了解,從而做到以史為鑒,不斷提升自己以更優異的姿態面對今后的人生道路。由此,學校應該從自身情況和教學階段出發,加強“大思政”教育形式的優化創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地滲透到課堂上,以更符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呈現出來,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不斷提升。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建設新中國之后,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不僅生活上質樸,工作上也十分勤懇。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兩位偉人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覺悟,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保持勤儉節約、謙遜助人的優良作風,鼓勵學生繼承與弘揚先人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從思想層面上提升當代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水平。
在開展“大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想要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價值,應該以更符合初中生階段的學習需求傳達出去,促使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地體會傳統文化中的內涵以及歷史。因此,在“大思政”教育中有效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時,教師應該可以通過實際的情境呈現,促使學生能夠充分吸收深刻的文化內涵,并且切實體現出創新發展的教育理念。由此,教師可以通過創新優化各種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良好學習,比如實踐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師需要明確的是,在現階段“大思政”中傳統文化的地位,尤其是在開展歷史教育時,更不可缺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介入,教師通過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能夠充分吸收其中的精神內涵,同時在歷史教育的指導下,在之后的學習發展道路上,能夠體現出極大的優勢。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應該是有目的的,明確其所具有的地位,增大篇幅,要貫穿整個“大思政”,促使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學科課程能夠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其次,為了促使學生實現更為深入的學習,教師還可以經常性地為其提供額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讓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和歷史發展,以及其與學科課程的關系實現更為深入的探究。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通過經常性的組織相關活動,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促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當中切實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自身學習和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最后,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時,需要考慮學科課程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文化內容,充分突顯出其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促使學生實現對精神文化的充分吸收。
教師在有意識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良好地融合到“大思政”教育中,應該對自身素質以及學科實際進行客觀的思考,從而能夠在課程學習上具有更好的表現,實現對學生良好的引導。初中生所在階段正是充分吸收外部知識的階段,通過加強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從而能夠奠定相對正確的道德思想觀念,進而實現切實的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想要在“大思政”上良好呈現,教師自身應該具有正確的發展意識,同時充分地理解。教師需要切記傳授文化和精神,不要在教育中摻雜過多自己的主觀意見,限制了學生的思想。教師在開展“大思政”教育時,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地解讀分析,同時還要對外來文化進行相應的分析。針對這一點,教師要以更為廣闊的角度對外來文化做出科學的分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進行深刻的剖析,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要針對其中蘊含的政治信仰、歷史知識開展良好的教學,促使學生能夠了解到這些優秀文化的內涵、歷史背景,切身體會我國現如今的發展來之不易,從而用歷史來激勵自己,通過不斷的學習,實現長足的發展。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鴉片戰爭的故事,我們國家經歷過一段很艱難的時期。從這段時期可以看到,除了制度的落后和閉關鎖國政策等原因外,還與我們沒有正確認識國家文化、沒有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從而導致思想上的落后有關。基于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以批判性眼光看待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汲取外來文化中有利于我國自身發展的優秀文化內涵和智慧結晶,基于我國國情開辟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道路,實現外來文化與我國優秀文化的有機結合,始終站在批判性角度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傳承勢在必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思政”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意義的。例如,歷史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林則徐在禁鴉片上所做出的努力,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鴉片輸入中國的嚴重危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勿忘國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個人的幸福人生夢而不斷努力。經過教育的良好改革和教師的不斷努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獨特魅力可以不斷彰顯。針對這一點,無論是學校還是教育部門都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勵,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應用。
以歷史教育為例,通過對“大思政”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改革、優化歷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學校育人工作中,應立足于“大思政”教育實際,進一步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滿足時代進步對素質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