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麗
(商丘學院人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學前期兒童正處于創造性開始成熟以及規則意識建立的重要時期。老師合理有用的指導對建構活動的影響的產生有非常大的作用。根據幼兒園教師采取的指導時機不同,可以分為幼兒游離游戲之外、游戲簡單重復時指導、存在安全隱患指導、幼兒違反社會規范時指導、幼兒干擾游戲時指導、幼兒多次嘗試未果指導、幼兒游戲交往困難時指導等。本研究在觀察的30 個建構游戲活動中,共收集142 起教師指導事件。其中幼兒游離游戲之外發生16次,游戲簡單重復10 次,存在安全隱患的指導32 次,違反社會規范時指導23 次,幼兒干擾游戲指導27 次,幼兒多次嘗試未果指導13 次,幼兒游戲交往困難指導21 次。
通過數據顯示,教師指導時機較多出現在當幼兒出現明顯安全隱患、嚴重干擾游戲、違反社會規范時,三者比重之和達57.75%。接下來是當幼兒出現游戲交往困難出現、游離游戲之外,教師介入次數分別出現了21 和16 次,比重分別達14.79%和11.27%;教師指導次數最少的就是幼兒游戲多次嘗試未果和簡單反復的情況,分別僅占總比重的9.15%和7.04%。由此可見,教師指導時機較多體現在對幼兒安全的注重上,當出現影響幼兒安全的情況下教師指導較多,而老師的指導時機較少體現在孩子的游戲體驗上,在幼兒出現游離了游戲之外、游戲簡單反復、多次嘗試未果的情況下老師引導較少。
在研究中,借鑒了劉焱教授在《兒童游戲通論》(2014) 中提及的有關指導方式的劃分,由指導方法是否采取了語言將指導方法分為語言指導方式和非語言指導方式。在本研究中,根據是否采用語言指導將引導方式分為語言指導方式和非語言指導方式。在142 次教師指導事件中,幼兒園教師在建構游戲中采用語言指導方式的情況,112 次采用語言引導方式,30 次采用非語言指導。
1.語言指導
通過對教師在建構游戲中的語言指導方式的總結,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老師在建構活動中的語言指導方式具體分成以下五種。詢問、建議、鼓勵、告知、指令。在共112 次語言引導方式中,詢問式語言共有32 次,所占的比重為28.58%;建議式語言和告知式語言二者分別是22 次、27 次,所占比重對應的是19.64%和24.10%;指令式語言共有18 次,占比為16.07%;出現次數最少的就是鼓勵式語言只有13 次,所占比重是11.60%。因此可見,幼兒老師在建構活動中主要采取的是詢問式語言,其次是告知式語言,最不常被采用的是鼓勵式語言。
2.非語言指導
除了語言指導方法之外,老師在活動中的表情等非語言指導方法都會對幼兒在建構活動中的表現導致一些影響。本研究將借鑒劉焱教授對非言語指導方式的劃分,將非言語引導方式分為以下三種:面部表情、動作提示、示范。適當運用非言語指導方式對建構活動中的老師指引也很是重要。在30次非語言指導中,教師采用了14 次面部表情指導方式,所占比重為46.67%;動作提示發生了5 次,所占比重為16.67%;示范指導發生了11 次,所占比重為36.66%.由此可見,教師在非語言指導方式中運用面部表情指導最多,其次是示范指導,較少用到動作提示指導。
在本研究中,主要借鑒胡新寧編制的《積木游戲中教師指導行為觀察量表》中教師指導內容的相關方面。同時,結合實際觀察將指導內容這六方面。由記錄發現,老師在建構活動中的指引內容會有所偏重。因此,將所觀察到的142次教師指導事件中的指導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其中游戲規則指導47次,建構主題指導27 次,建構技能指導11 次,造型布局指導22 次,學習品質指導20 次,社會性指導15 次。
通過數據顯示,在142 次的教師指導事件當中,幼兒老師更側重對游戲規則的指導,指導次數達47 次,所占比重為33.10%。同時,在實際觀察中,幼兒老師注重于對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在游戲過程中多次強調游戲規則。其次是建構主題和造型布局,二者分別指導了27 次和22 次,所占比重分別為19。011%和15.50%。幼兒在建構主題和造型布局上通過不斷嘗試實現自己的建構想法和意圖,需要教師進行合理指導。而教師對幼兒學習品質和社會性關注較少,二者比重分別僅占14.08%和10.56%。在建構技能方面,教師的指導僅占7.75%,由于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對建構技能掌握程度不同,教師會對其個別進行指導。
教師指導時機把握不當,主要體現在指導時機過早或過遲兩方面,指導時機過早未能給幼兒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自主探索,教師往往將自己的想法付出給幼兒,破壞了幼兒的游戲自主性,社交性等。這樣的指導沒有科學合理地解決問題,忽視了幼兒的心理體會,也沒有很好的鍛煉幼兒的社交性。教師指導過遲也會錯過最佳指導時間,浪費游戲時間,降低了建構游戲價值的實現。老師指引建構活動的方式,更多的是采取語言指導的方式,而且幼兒老師最多采取的是詢問式語言,很少運用到鼓勵式語言,這就局限了幼兒的思維發展,而且詢問式的指導方式會因為教師的嚴肅態度,嚴厲語氣給幼兒帶來隱形的壓力。
創造性與堅持性是建構游戲不同于別的游戲的特點,老師對指引的不注意,將很不易發揮出建構活動在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教師的指導更多的發生在外顯的行為和結果上,這些外顯的行為,教師更容易把握和指導,且老師對這些的引導作用如何,只需要一次建構游戲就能分辨出來。而在對幼兒的創造力、堅持性、引起興致的指引會繁瑣很多。幼兒教師多運用解說示范的方法或直接介入的方法引導幼兒建構游戲,雖然這兩種方式有其好處,但適時恰當運用,效果才會更好。但在引導幼兒建構游戲時,老師采用這兩種方式的次數遠遠超于其他的指引方法、式,這不益于孩子創造力的激發,且會消耗孩子對游戲的興趣。
幼兒園進行建構活動的時間以一周2 到3 次,單次15~30 分鐘最為普遍。只從課程活動安排來看建構游戲的開還進行是可以的,但通過觀察及訪談卻發覺了課程安排背后的一些事情。幼兒園的建構活動大多安排在午餐之前或離園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有注意力容易下降,而建構活動很注重孩子的注意力和創造力,這樣一來建構活動的作用就會很大程度的被減少。且當出現突發教學活動時,首先被取消的就是游戲,因此建構游戲的開展次數會少于課程安排。雖然幼兒園設置了建構室,要求每個班級輪流使用,但使用時間短,且室內存放的游戲材料單一,幼兒的游戲體驗感差。
現在幼兒園的建構活動材料以積塑、積木為主,都是具有很大真實性的材料,幼兒在活動時常常會跟著材料自身的創造目的取進行建構,不益于提升幼兒的創造性的。一些傳統的低結構材料已不常見。就幼兒園最容易見到的建構材料而言,老師顯然更偏向于高結構的建構材料,而且當前幼兒園配置的積塑的量也是大于積木的量。幼兒教師及幼兒園提供的物品單一,缺乏層次性。雖然幼兒園中活動主題已改變多次,但當幼兒需要改變活動的情節或更改活動主題時,老師不能供應相對的建構材料,幼兒總是是反復以往的動作,這樣的情形下,不易促進幼兒的創造性發展。
增加對老師的培訓,以提升老師自己的建構水準,幼兒園可以約請專家做講座,或者安排老師去聽有經驗的老師的講課,教導老師如何實行建構游戲,也可舉行學習活動,去其他幼兒園學習別人的經驗。老師要提升指導活動的能力,加強幼兒對物品的了解,活動開展之前可以向孩子告知物品的名字、色彩等,開導幼兒講出自己理解的操作方法,發揮想象力,激發幼兒參與建構游戲的興趣和熱情。在建構游戲過程中,老師要善用鼓勵,鼓勵時要具體,讓幼兒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做得好,而被表揚的。游戲結束后要對游戲進行評價,老師要做到擅于觀察,精準判斷,當幼兒出現問題不能解決時,適時介入;在幼兒在活動中受挫時,老師也要進行評價,及時讓孩子接著游戲,增強他的堅持性。
《綱要》中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想讓孩子在活動中得到成長就要提高游戲的品質,而活動材料是決定游戲質量的一個重要部分。小班為孩子供應簡單、顏色鮮艷、簡易型的中大型建筑材料;為中班孩子投放中小型建構材料,幼兒可以篩選和使用建構材料,能和同伴合作建造主題建構作品;大班孩子要學習使用輔助材料加工建構物,在主題建構活動中要可以與同伴進行商量、分工與合作,對環境有一定的構造能力。
材料投放應多元化、多層次,才能滿足幼兒建構游戲的需要,也能夠滿足幼兒游戲由易到難的游戲要求,達成游戲目標。放置材料要隨活動實施而調節,活動材料不可以一下投放完的,老師應在孩子進行活動時仔細察看和引導,隨活動情節的發展增加材料或調節材料,保護孩子長久進行活動的興致。
建構活動中的老師引導應重視幼兒的游戲主體性地位。首先,尊重幼兒的自由,這就要求教師為幼兒創造自主選擇的機會,幫助孩子獲得主動性的發展。其次,喚醒幼兒愉悅體驗,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尊重和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在基于游戲興趣的基礎之上能使幼兒更容易獲得游戲的愉悅性。同時,老師還應該注重孩子游戲的主動性,引導孩子踴躍參加游戲,主動獲得生動的成長體驗。最后,老師還應該鼓勵孩子積極探索,保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導幼兒在自主探究中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同時,教師要懂得傾聽并理解孩子,幫助他們獲得新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在了解孩子需求的基礎上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性,幫助每位孩子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取得更高水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