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華
(信豐縣文化館,江西 贛州 341600)
贛南采茶戲,又可以稱之為三腳班或者三腳戲,是客家文化培育的藝術品。其在長期的發展以及形成中普遍吸收外地和本地融入到贛南客家地區的不同民歌、不同民間舞蹈以及不同民間燈彩的藝術營養成分,成為獨特的戲曲劇種,除了有客家習俗,也有戲曲劇種。其在我國每個省的客家居住地區都盛行,比如:江西、廣西等等,而且直接影響以上地區采茶戲的形成以及發展,從某個角度來講,稱得上是采茶戲的起源。
贛南采茶戲的表演系特征通常能夠歸納成“三奇三絕”。這里的三奇如下:第一,傳統采茶戲表現的都是下層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以及愛情,五才子佳人舞以及宮廷舞;第二,很多表演身段對動物的動作進行模仿,而且用動物的動作作為名字;第三,歌舞戲兼有,很多人覺得是地方歌舞劇[1]。由此不難發現,贛南采茶戲的善良淳樸的廣大勞動人民長時間的勞動生產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將民間地方小戲充分反映出來。因此不可避免受到小農思想帶來的影響,將詼諧以及風趣的表演特征完全呈現出來。
若三奇是指贛南采茶戲對于藝術方面的追求,那么三絕是表示其在藝術方面的造詣。三絕能夠概括成“矮子步”“單袖筒”以及“扇子花”[2]。該表演技巧十分獨特,也是贛南采茶戲和其他戲曲種類最大的不同。具體而言,就男角來講,矮子步是重要的舞蹈基礎,所有動作都是雙腿保持全蹲或者半蹲的姿勢,矮子步通常可以劃分成三樁,一是高樁,二是中樁,但是低樁。
贛南采茶戲的單袖筒和其他劇種經常見到的水袖有明顯的區別,而是表演者左邊的衣袖應該右邊衣袖長66cm,使用甩袖揮舞,而且右手扇子花與身段表演相配合,踩著矮子步,嘴里唱采茶歌,這樣不僅有趣,而且有情趣。此外,就贛南采茶戲來講,最為常見的表演技巧是扇子花,扇子有很多動作,種類也比較多,其中主要包括遙望扇以及裝折扇等等,表現力相當強。
贛南采茶期表演中的行當角色通常是二旦一丑,所以又可以稱之為“三角班”,也就是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表演。就表演藝術來講,已經形成完善的、全面的表演程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小丑和小旦。其中,小丑通常可以劃分成兩種類型,第一,丑行俊扮,也就是所謂的正丑。第二,丑行丑扮,也就是所謂的反丑。首先,就正丑來講,多數一些青少年的男子,他們在性格特征方面是機智勇敢且勤勞樸實。其次,就反丑來講,主要是浪蕩公子以及煙鬼賭徒等等,語言動作經常是幽默生動,彼此揭露,其有著相當多的表演象形動作,無論是步法還是扇子花表演,和正丑都大同小異[3]。而小旦是指聰明淳樸的一些農村少女或者少婦。表演相當矯健優美,其身段動作有許多,主要包括開門關門以及梳妝挑簾等等。其基本步法也有很多,主要包括碎步以及八字步等等,有著各種各樣的姿態。
就贛南采茶戲是否需要改革和怎樣改革的問題來講,通常側重于聲腔改革。有些學者覺得不可以改革,必須要將原有的味道全部保持,一旦改革,就很有可能將“茶葉”徹底丟掉,在演出過程中通常套用以前的曲子;有些學者覺得不能大改,只可以小改,在本劇中曲調中選擇以一些優秀的進行加工;有些學者提倡應該進行全面的改革,傾向于板腔體音樂,創造不同的板式;有些學者運用某一支曲調或者兩個曲調當作主旋律,采用現代取技法來編曲。這些做法以及看法,全部在戲劇創作演出中共存。在筆者看來,這些看法與做法,在理論層面上能夠探討,在實踐中能夠溝通,不需要急于一時。贛南采茶戲進入現代化社會后,收集整理傳統音樂,有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依舊需要深入探究劇種音樂的程式。應該科學規范傳統音樂體制以及不同行當的基本唱腔,也能開展改革創新的試驗,由于這些是形成劇種音樂特色的關鍵因素[4]。要想便于演員更好的演唱,可以嘗試著男女分腔。就是結合男演員和女演員的各個音域,采用現代作曲技法來適當的處理相同去掉,進而獲取和諧且統一,有助于演員更好發揮的效果。要想讓唱腔多種多樣,也要結合一些優秀演員的演唱特征以及嗓音條件,創造不同的流派唱腔,進而使演員有更高的知名度,使劇種音樂具有更加豐富的色彩和更強的表現力。
對于戲曲藝術而言,行當是最主要的程式,而且行當還是戲曲表演藝術的核心載體。很多表現手段,比如:唱以及做等等,均是結合行當特征來設計。有的時候劇種中有很多角色,也有可能是增加一個小丑。近幾十年來,贛南采茶戲迅速發展,因為編演大型劇目,先后出現與小生以及老生等相似的角色,然而很多都是在表演以及扮相動作中和“二旦一丑”有一些小的不同。尚未在表演以及聲腔上形成比較特定的程序,也尚未形成全新的行當。因此,贛南采茶戲主要是以小戲見長。就小戲來講,二旦一丑的行當體制能夠適應。然而戲曲觀眾通常都愿意看清潔波蕩起伏的曲目,倘若只有小戲,就很難真正滿足觀眾在欣賞方面的實際需求。為了得到更多的觀眾,也要兼演一些大戲。在表演大戲時,往往都有很多人物。但是行當不多,就難以在藝術表現上充分表現人物的差異,很難獲得顯著的藝術效果。觀眾除了喜歡看喜劇,也應該看悲劇以及正劇。這樣一來,便提出在贛南采茶戲中應該增加行當。伴隨著行當的越來越多,勢必讓藝術表現有全新的程式,以確保劇種具有更強的藝術表現力。增加行當,能夠從其他劇種引進,然而需要結合本劇種的特征進行科學改造,進而保持協調。若可以結合劇中的實際情況切入,自己設計,創造出不同于以往的行當,勢必更好。
贛南采茶戲的劇目建設應該盡可能滿足現代觀眾在欣賞方面的需求。贛南采茶戲必須要以小戲起家,其傳統劇體現出農業文明,內容多數表現家庭的事情以及男女之間的情感。自從進入現代化社會以來,不管是經濟生活還是人際關系,都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且可見人進到現代文明。同時,采茶戲進到各大城市以及劇院中,演出條件有了顯著的改善。小戲評價自身短小精悍的特征,雖然具有娛樂的價值,然而人們也要看一些情節曲折的大戲。就劇目內容來講,人們不只是要看家庭的事情和男女之間的情感,也要看人們的不同心理狀態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就算是表現愛情以及輕輕,也必須要見到現代化社會的環境,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因此,改編傳統劇目和創新新劇目都應該重視文學性,以人物切入,結構劇情,采用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塑造具有代表性環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性格,這是贛南采茶戲由俗通雅的其中一個方面。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贛南采茶戲演出劇目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通過集中改編后的傳統劇目內容,可以加強文學性 以及戲劇性。然而就整體來講,采茶戲的劇目建設依舊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實踐。第一,需要站在劇種發展的角度,對劇目創作進行合理策劃,不管創演什么劇目,都應該在很多方面進行革新以及改造,比如:塑造人物形象,還有戲劇結構等等,進而使劇種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將劇種的風格全面展現出來 。第二,就運作方法來講,還是能夠運用改編傳統劇目和創演新劇目有機結合的方法。也能夠對兄弟劇中的一些優秀劇目進行移植改編,而且將兄弟劇種中包含的藝術養分不斷借鑒和學習,以確保本劇種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
總而言之,贛南采茶戲在江南采茶戲的重要起點,在長時間的發展后,不僅枝繁葉茂,而且充滿強大的生機。國內外客家超過四千萬。對于客家文化而言,贛南采茶戲是一筆可貴的藝術瑰寶,就客家人和中華民族來講,其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