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 兵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韓風磊
近年來,政府為緩解交通壓力、公共服務供應不平衡等問題提出“小街區、密路網”的規劃建議。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優化街區路網結構,加強街區的規劃和建設,分梯級明確新建街區面積,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打通各類“斷頭路”,形成完整路網,提高道路通達性。科學、規范設置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提高道路安全性。
郭公莊車輛段一期公共租賃住房項目正是在此背景下開始規劃設計與實施,該項目位于北京市豐臺區,用地南側為六圈南路,北側為郭公莊一號路,西鄰規劃小學和公共綠地,東隔綠化帶與郭公莊路相鄰,西側距郭公莊地鐵站1.5km,交通便利。小區內共有居民3000戶,均為30,40,50m2的小套型,人口密度大,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鳥瞰效果
項目規劃著重解決高密度社區對內部及周邊環境和交通造成壓力的問題,為使項目更好地融入城市,既要解決本社區的需求,又要滿足社區周邊的需求。根據需求,規劃提出“開放街區、圍合空間、混合使用”的設計理念作為該小區規劃的指導思想,分析用地形狀及周邊道路交通情況:用地南北長270m、東西寬210m,北側、南側、東側鄰城市規劃支路;為緩解該地塊東西兩側城市道路交通壓力,在項目用地內西側規劃1條小區級道路連接用地南北兩側城市支路,結合這條小區級道路在用地東西向規劃2條小區道路,與用地南北兩側的城市支路連通,形成如下交通網絡,如圖2所示。

圖2 交通路網結構
該交通網絡使小區內部道路和城市道路連接,小區內部自然地向城市開放,為周邊居民創造共享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機會,同時緩解大片用地對周邊城市道路造成的交通壓力。
在規劃設計中,貫穿“混合功能”理念,“混合功能”使人們的居住、生活、休閑娛樂、公共服務等功能需求在小區內均能滿足。為實現這一理念需從規劃形態及組團著手,首先結合建筑形態規劃1條S形生活休閑軸,在軸線兩側布置商業、居委會、咖啡廳、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空間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休閑等需求,如圖3所示;同時,規劃強調“共享”概念,由于是開放型街區,這些公共服務空間不僅要滿足本小區居民使用,而且需供小區周邊居民使用,提高公共服務空間使用效率的同時,彌補周邊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的情況,成為城市生活向社區內部的延伸。

圖3 公共服務空間分布
本項目共有20棟住宅樓,根據各棟樓分布形態,結合小區內開放街區道路布置情況,共分為6個組團,每個組團通過各種建筑類型圍合成院落,方便組團進行單獨管理,并使居住在組團中的居民有很強的歸屬感,尺度宜人的院落更有利于人們的日常交流和活動;為滿足小套型使用者的生活及社交功能外延,在組團內設置1個大的組團客廳,加強組團內居民的溝通,客廳內還設置了服務居民的洗衣房、兒童游戲區、咖啡吧等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日常服務需求;同時院落又直接面對開放的城市道路,這樣就形成“街區-院落-組團客廳-家”由開放到私密的行為序列,回歸傳統的街坊生活模式,如圖4所示。

圖4 組團分布與構成
由圖5可看出,每個組團由商業、住宅、公共服務等類型建筑圍合成院落,組團的建筑內部空間設置各種功能,可滿足交流、休閑、娛樂、辦公等生活需求,例如臨小區內開放街道區域布置沿街商業功能,組團內部布置居住、休閑等功能,這樣每個組團形成多功能生活空間,同時組團間的公共服務功能又可相互補充,形成有機整體。

圖5 組團建筑空間設置
通過郭公莊車輛段一期公共租賃住房項目的案例分析可看到,開放街區型住宅區與傳統封閉式住宅區相比,從整體規劃結構形態到建筑組合形式均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開放街區型住區與傳統封閉式住區比較
與傳統封閉式住區相比,開放街區型住區更強調與城市的契合,從交通網絡互通到城市生活空間、公共服務功能的互相滲透,可更好地融入周邊城市生活場景;同時開放街區型住區強調開放、共享的現代城市生活理念,在實現交通體系與服務功能共享的同時,尊重居家生活的私密性要求,規劃上,通過小組團空間的圍合,居住者不會因為開放型街區而缺少居住空間應有的歸屬感。
通過對郭公莊車輛段一期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建成使用后的回訪,街區型住區也有其面臨的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3點。
1)管理難度大、成本高,特別是新冠疫情的發生使這一問題尤為突出,由于防疫需要,小區需封閉,原本滿足周邊居民的公共服務空間無法為繼,需發展新的業務,原本習慣的交通方式需改變;另外由于小區內部對外開放,本項目采用組團管理模式,每個組團需單獨封閉,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造成管理成本增高。
2)組團間交流少,開放街區型住區強調城市生活、城市公共服務互相滲透,同時強調小組團管理,會造成居民的組團歸屬感較強,弱化組團間居民的交流。
3)組團更強調圍合的空間院落布局,可通過不同類型及體量的建筑組合完成,但不會產生東西向生活空間,對于強調朝向的住宅會產生不利影響。
相較傳統封閉式住區,開放街區型住區更符合現代城市發展的資源共享要求,也更能與城市空間規劃融為一體,改善城市交通狀況;同時,由于城市生活向住區的滲透,使住區更貼近傳統街坊式居住模式。生活便利,服務周全;對外開放服務空間形成商業景觀街,豐富區域空間形態,方便該區域居民生活,實現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街坊空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