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高揚 ,王 蕊 ,汪 斌
(1.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遼寧 大連 116650;2.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6)
疫情的影響使人們的出行受到限制,但人們想通過戶外活動來提高身心健康的追求不會因疫情而停止。良好的城市公園環境在改善人們身體健康狀況的同時,也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質。好的城市公園可以起到健康的、療愈的效果,而作為使用者生活環境中的重要一環,療愈景觀的設計至關重要。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伴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面對的工作、學習、就業、生存等壓力逐漸增大。人們想與自然生態環境接觸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滿足,故迫切需要建設城市景觀綠地來滿足人們的需要。針對這個現象,國外很早就把療愈型景觀空間用于醫療環境,包括公共空間。然而,療愈型景觀空間設計在我國還屬于較新的研究領域,由于研究理念較為滯后,學術界尚未對療愈景觀空間這一課題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相關文獻數量較少且研究方向集中在案例分析上,因此論點過于零散而理論價值不足。
20世紀90年代,我國療愈型景觀空間的案例相對較少。21世紀,在提出共建“美麗中國”“平安中國”后,于2015年提出了共建“健康中國”。2017年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共建“健康中國”,療愈景觀相關研究逐步得到重視。2021年3月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中明確強調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推進新型城市建設,提升公共空間。
為此,對療愈型景觀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調研,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通過實地調查研究發現城市公共空間使用過程中的不足,將城市生活中的自然景觀空間重新規劃和設計,并且賦予其新的意義,讓人們在這樣的景觀環境中能夠舒緩精神、療愈保健。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讀法與實地調研法相結合,具體是通過文獻檢索查找關于療愈景觀設計的相關資料及相關的理論研究,從而獲得理論基礎;實地調研是從不同年齡段使用人群活動方式、場地的利用情況及各空間環境設置現狀入手進行考察,獲得實際研究基礎數據并結合文獻來評估場地環境,最后總結場地的規劃設計策略。
“療愈景觀”是指具有修養身心、憩息功能的景觀,運用景觀元素的互相作用,創建促進使用者健康的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使用者的身心痛苦,從而讓使用者重新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五感療法”是指營造一個能夠刺激人們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種感官的環境,使置身其中的游客身心得到舒緩,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公園不僅是為市民提供游玩、休憩、鍛煉等活動的公共場所,還具有改善城市生態等作用,因其環境優美的特點吸引人們聚集。但我國公園多存在設計缺陷且很少有完備的療愈設施,給部分使用者帶來不便。公園環境設計應在地形、植物、水體等方面盡量做到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可結合五感療法對使用者的五種感官加以刺激,便于不同人群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感知、分析及處理。
根據實地調查發現,永濟市櫻花園作為區域公園,對應的使用人群是四周居住區的居民,因為多是老舊居住小區,所以使用人群以1~12歲的兒童與中老年人群為主且使用率很高。經過調研,其場地內部狀況總結如下。
1)場地綠化方面,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例如植物中有帶刺的植物(劍麻)﹑樹杈過低碰頭或觸眼等。
2)功能分區不明確,活動場地單一﹑創意性不足﹑場地缺乏自主性。
3)近水空間缺乏防護欄、防護標識。
4)鋪裝過于單調,整體缺少柔性鋪裝(見圖1)。

圖1 內部設施
室外空間具有場地空間開放、活動范圍大、活動內容豐富、更利于強身健體、直接接觸自然環境、交際圈廣等優勢。該場地作為區域公園具有作為室外活動空間的部分優勢,能夠滿足使用者集體活動或者獨處的溝通交流,但還存在著活動內容不夠多樣、場地缺乏合理劃分空間使用混亂等問題。
通過上述調研,在療愈景觀的背景下運用五感療法對場地進行規劃,設計不同類型的景觀。療愈互動空間的設計應該以溝通交流及鍛煉身體為基礎,從動靜兩個方面進行深入設計,達到不同使用人群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終目的。將五感療法融入場地的各個設計環節,讓使用者在城市公園中感受到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交融。
療愈空間包含視覺療愈空間、觸覺療愈空間、聽覺療愈空間、嗅覺與味覺療愈空間。在不同的感官療愈空間中使不同的使用者通過身體各部位的接觸,感受自然,從而達到舒緩情緒和放松身心的目的。
選擇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的櫻花園,以療愈為主要方向,通過不同的療愈空間設計,增強使用者的互動與交流。基于五感療愈體驗,從4個模塊依次進行場地項目的分區設計。
通過櫻花園場地內不同顏色與形狀的植物,結合噴泉廣場與趣味的燈光,為使用者提供視覺上的享受。喬木選擇紫葉李、銀杏、楓樹、楊柳、櫻花等;花灌木選擇小葉女貞、黃楊、榆葉梅、丁香、木槿等;地被選擇二月蘭、三葉草、連翹、薄荷等。在這個空間中感受植物的顏色跟隨季節的變化,觀察植物由盛開到繁茂最終凋謝的過程,以此營造特色的視覺療愈空間,讓使用者沉浸其中,緩解情緒,放松身心。
觸覺上的材質變化是使用者在景觀空間中獲得的最突出的感受。植物、構筑物、道路等元素在與使用者接觸中產生多樣化的視覺感受的同時,也會給使用者帶來不同的觸覺感受。在觸覺療愈空間設計時,要考慮各年齡段使用者的安全性。例如:幼兒的接觸手段是口與手,應該避免選用帶刺尖銳的植物,以防發生危險;對于成年人的接觸,可以通過種植和采摘作物的方式進行。在道路材質的使用上要結合柔性鋪裝增加不同的使用體驗,從而起到舒緩壓力、放松身心的作用。
在聽覺療愈空間的設計中,主要運用動植物的發聲及音樂等元素。植物可以選擇垂柳、梧桐、雪松、竹葉等樹種,在不同的風力條件下感受不一樣的自然。在聽覺療愈空間還可設置模仿自然形態的音響播放舒緩的音樂、利用風力出聲的景觀小品等,豐富空間內的聲音種類。植物能吸引鳥類與昆蟲的棲息,更好地為使用者創造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休憩空間。
在人的感官中嗅覺與味覺是相互影響的。在嗅覺與味覺療愈空間的設計中,主要通過利用植物散發的氣味和品嘗其味道來刺激使用者的感官,從而起到舒緩壓力放松身心的作用。植物可以選擇華山松、白玉蘭、梔子花、櫻花、薰衣草、臘梅、蒲柿、石榴、桑樹等。華山松除了氣味獨特還具備極佳的藥用價值,廣泛用于各種藥物中;白玉蘭開花時散發幽香,具有驅寒的功效,用途廣泛;薰衣草、櫻花、梔子花、臘梅、蒲柿、石榴、桑樹在嗅覺與味覺方面兼具極高的利用價值,都具有緩解使用者情緒、舒緩壓力的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在人們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活壓力,亟需具有療愈作用,且可以調理身心健康、減緩壓力的景觀環境空間。在此背景下,五感療法在城市景觀空間中的應用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本研究希望創建出一個能讓不同的使用者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療愈景觀空間,為此進行初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