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軻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此句出自《論語八俏》,是孔子對于美的定義:美是善,也可以被認為是“功能”的代名詞,指其具有使用價值。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提到“任何一件東西或者事物,如果它能夠很好地實現它的功利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時是善和美的。”
美學是辯證統一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思想,這是他對美的定義。黑格爾認為美學是“藝術哲學”,主張美是主觀與客觀、形式與內涵、理想與現實、偶然與必然的辯證統一。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對象的討論,涅多希文認為“美學對象既包括藝術,也包括人對現實世界的審美關系”。普齊斯認為“美學是一門關于審美能力、美學趣味和美的規律的獨立學科”。保加利亞美學家巴普洛夫院士在《美學中一些方法論上的問題》中,著重討論了美學辯證統一的關系,并認為美學以哲學為基礎,即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和實踐論出發,對各種形式的藝術都應掌握其一定的規律。
黃金分割又稱黃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間一定的數學比例關系。推而廣之,在園林景觀中,如園林景觀的平面布局、建筑輪廓與天際線、水景線、林冠線、園路及小品雕塑等,通過黃金分割的應用可以構成完整震撼的畫面。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認為美具有普遍永恒的絕對標準,強調絕對美的存在。以黃金分割為例,構圖劃分多在1/3處(即三分之一定律),通過數學比例取得莊嚴的效果。在景觀設計中,如地形塑造、樹木花草、營造建筑、水景小品和園路布置等可以在整體性基礎上運用黃金分割及數學關系,并以幾何的比例關系組合達到數的和諧,以滿足人們對空間的審美要求(見圖1)。

圖1 黃金分割景觀分析
柏拉圖提到認為,形式美指的不僅是動物或繪畫的美,而是直線和圓以及用標尺來制作的平面和立體圖形。柏拉圖采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看法,認為形式美是真正的美。他把形式美的本質導向秩序、比例、和諧。在《法律》篇中,他認為,美感如同秩序感、尺寸感、比例感和和諧感,都是人和神關系的表現。由此可見,形式美規律是藝術形式的一般法則,它是形式構成的規律。園林景觀表現與其他藝術設計一樣,同樣是依賴視覺感受的藝術形式。形式美法則在景觀表現中無處不見,從主配景選擇、空間布局、色彩搭配、材料肌理等都遵循著藝術創作的美學規律(見圖2)。

圖2 形式美法則分析
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在事物本身,皆為事物的“秩序、勻稱與明確”的形式方面,體現事物的“整體性”。后世的古典主義,如圣古奧斯丁給美的定義是“整體與和諧”,把物體美定義為“各部分和諧的比例,加上賞心悅目的色彩”。運用“變化與統一”方法能體現園林景觀的統一感。豐富的造型和色彩、創造手法的多樣化、多元化以及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這些“變化”達到和諧“統一”,才會形成完整的視覺形象。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時,空間、色彩、線條、材料及比例既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又要使語言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完整而不割裂,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一。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美就是對立因素的和諧統一。對比是藝術設計的基本定型技巧,把幾種不同的事物、形體、材質、顏色等進行對照。對比可讓事物特征更加突出、強烈;和諧則使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統一。和諧可體現在空間造型、材料質感、色彩形態、風格樣式的和諧等。對比能夠增強矛盾的狀態,更凸顯視覺效果;和諧則是弱化差異并趨于一致,和諧能使人們在視覺上、心理上獲得寧靜、平和的滿足。在園林景觀表現中常用對比與和諧的表現手法來突出主體、豐富整體畫面,如疏與密對比、動與靜對比。藏與露對比也是比較常見的園林手法,“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迷遮燈”,達到“欲揚先抑”的效果。
狄德羅美學觀點認為,美是關系。他將美分為實在美和相對美。比例與尺度均屬相對美的范疇。比例是平面構圖中一切視覺單位的大小,以及各單位間編排組合的重要因素,即事物各部分之間合乎一定比例關系或尺度恰當。在園林景觀表現中,空間的比例與尺度一定要符合尺度,給人以美的感受。比例與尺度之間的關系不融洽,會破壞美的秩序和規律。此外,園林景觀設計中,尺度包括景觀尺度、心理尺度、景觀空間尺度3個方面。其尺度以人為參照,具體到不同園林環境中,尺度的選用要根據功能需要和觀賞效果進行,無論是孤植還是群植,都應與所處環境協調一致。
對稱是同形同量的形態,能表達秩序、安靜和穩定、莊重與威嚴等心理感覺,并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均衡則是根據形象的大小、輕重、色彩及其他視覺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視覺判斷的平衡。在平面構圖中為了避免完全重復對稱的呆板,通常以視覺中心為支點打破“左右平均”,從而取得美感,便是“均衡”法則。在園林景觀中,對稱與均衡是景觀美學各部分間組合關系的最普遍法則。對稱保持了整齊秩序,又起到襯托中心的作用,在平面布局中應用廣泛。
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極境。可見,在藝術方面,審美意向遵循一種格律。節奏是指事物在運動過程中有秩序、有規律的反復。從韻律入手,以節奏加以變化,并加以反復交替,便形成獨特的審美意境。如杭州白堤上桃與柳相間種植,韻律與節奏相得益彰,通過規律變化,賦予一定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情調,呈現出特有的韻味和情趣。在園林景觀中,以江南園林(蘇州園林)為例,依靠疏與密的對比,可以產生韻律感。在景觀設計中掌握韻律的同時,又以節奏的輕重緩急加以變化,猶如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絕、詞的交替變化。
空白的處理也就是畫面的空間設計。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提出“少即是多”。在處理手法上主張流動空間的新概念,體現空間的簡潔、高貴、雅致。園林景觀空間在設計及視線上不可忽視“留白”的作用。這種空間組合上的“少”,卻是效果上的“多”。“空白”與“虛實”相對應,“虛空間”也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使人心情愉悅,給人留下喘息的間隙。在園林景觀中,“空白”與“虛實”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對園林意境的影響是深遠的。風景園林構成中必須有“空白”“虛實”,虛實呼應。
園林景觀的滲透能豐富空間的層次效果,使畫面具有趣味性,寓意更加深邃。風景園林缺少層次,空間會平淡無味。園林景觀的設計追求空間層次與滲透相結合。層次與滲透包括:空間景物的冷到暖;氛圍明度從明亮到陰暗;景物材質從豐富到單一;構筑物造型從碩大到小巧、從方正到渾圓;視覺從聚集到分散;創作手法從單一到多樣等,都可看成富有層次的變化與滲透。我國傳統風景園林猶如璞玉,抽絲剝繭會逐漸看到內部的溫潤,在層次與滲透中逐漸顯現其光芒。
園林景觀常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詩經》為例,其中的“比”和“興”大半起于移情,有些是顯喻,有些是隱喻。這種“由我及物”的唯心色彩,運用到設計之中可以烘托獨特的景觀氛圍。在園林景觀中,不僅“一樹一木皆有心,一花一草總關情”,還須弦外有余音。隱喻與象征可以起到“移情作用”,即“擬人”“托物”“寓理于象”。隱喻與象征可以創造情感,主觀創造“超以象外”,客觀創造“得其環中”。傳統文化中的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哲學觀淵源是我國古代環境景觀藝術中象征藝術的文化背景。
景觀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境要素,形式美是構成秩序風景園林的重要設計手法,形式美法則更是園林造景設計必須遵守的設計要素,形式美法則使得園林景觀中各個要素相得益彰,并進一步提升園林設計作品的物質、精神及審美三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