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忠誼,張雪彥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希望工程”自實施已有30多年,在諸多貧困地區建設了大量校舍,解決了許多兒童的上學問題。但因計劃生育和農村人口流動,農村生源整合,優化教育資源,許多希望小學撤并,投資興建的教學資源被大量閑置。部分校舍迅速破敗廢棄或被出售給農民用作養殖,但部分村莊謀定而后動,把撤并后的校舍改作幼兒園、社區圖書館、農民技能培訓學校等,不但減少了資源浪費,而且提升了農村社區的生活質量,也是學校教育、服務功能的延續。因此,在希望小學改造設計中,可從校社共生角度出發,建設與社區協同可持續發展的希望小學。
傳統小學是在小學校園內進行以小學課程內容為核心的教學活動的場所,而與社區共生的希望小學強調的是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交流互動,合并社區資源與學校,拓展學生受教育的范圍,符合新時代的素質教育觀。在農村社區,生產方式主導生活方式,將小學與社區資源整合后,可將農村特有的生產活動與學校教育活動結合開發特色課程,促進師生與村民的交流互動,不僅有助于解決農村小學教學內容以課本為主的單一的缺乏特色教學的問題,而且能凝聚社區文化精神,促進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四川郝堂小學在學校內部設有特色化的鄉土實驗基地,師生在學校體驗家鄉的農業活動生產過程,不僅拓展了小學課程,而且在勞動生產中促進師生對農村社區生產活動的進一步了解,增加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真正的農業生產生活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法由學生全部完成,可讓學生家長和村民合作進行,在活動中村民與師生相互了解,加強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系。
傳統小學的生源較穩定,學校的教學規模相對單一,僅能滿足一定時間內的教學活動的需求。與社區共生的希望小學則注重學校空間功能的可持續使用和發展,在設計之初就考量未來空間的功能轉換,以實現在未來學校生源減少后學校的空閑空間能夠得到再利用,保持學校的生命力,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如日本池袋自由學園明日館,在生源減少教學規模變小后,把部分閑置教室改造為校園遺址展覽室,用來展示學校原本的空間設計和教學空間裝飾設計,如窗戶形式的相關介紹;把學校的禮堂轉變為社區開放共享的活動空間,社區居民在此舉辦小型婚禮、開展聚會等活動。
傳統小學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對社區開放,與社區共生的希望小學則將部分資源向社區開放共享,學校資源不再僅供校園內部人員使用,社區成員在不干擾師生教學活動的前提下可使用學校各種資源。同時,社區各種資源如醫療室、圖書室等也對學校資源進行補充,使學校與社區資源有效互補,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學校建設成本,增加師生與社區村民的互動,提高彼此的熟悉度,培養彼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水平分隔布局模式分為內外水平分隔和平行并置2種(見圖1)。內外水平分隔布局就是臨街式的空間布局,把對社區共享空間設置在面向外部臨街的位置,同時在設計中利用建筑本體來分隔社區開放空間和學校內部教學空間,達到動靜分區的效果。整體空間設計布局中考慮從外的社區共享的開放空間到校園活動的半開放空間再到最內側教學空間順序,保證社區活動與教學活動獨立完整運行。內外分隔式布局的另一大優勢是把社區村民的活動路線和師生的教學活動路線分離,村民使用學校向社區開放的共享空間時避免對師生產生干擾。

圖1 水平分隔示意
另外一種空間布局方式是平行并置,在設計中把學校向社區共享的開放空間單獨放置,與小學的主要教學空間分開,兩者共享室外活動空間或者其他具有活動包容性的功能空間,通過在教學空間與開放空間之間增加緩沖層,減少學校面向社區開放的共享空間和教學空間在使用過程中的相互干擾。
垂直分層的布局方式多運用于教育綜合體建筑設計中,目前我國農村小學教育綜合體相對較少,但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農村小學逐漸開放化、多元化。學校與農村社區的公共設施并建時,可結合樓層的分隔功能進行垂直空間布局,減少各功能區之間的相互干擾。通常,與社區共享的活動空間位于空間的底層,教學空間位于空間中上層,便于學校進行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社區活動對教學活動的影響。當社區共享空間有具體服務功能或其他功能時,根據學校和村民活動需求設置過渡樓層,過渡層可以運用坡道和大階梯等形式和學校的流線進行結合,階梯必要時可作為師生和村民進行活動的場所,提升空間整體活力和利用率(見圖2)。

圖2 有過渡空間的垂直分層布局
當小學對社區共享的空間功能主要以休閑活動等相對開放的功能為主時,在設計中采用底層架空、臨街界面退讓等方式(見圖3),可以巧妙地引進外部自然景觀,增加空間的通透性、豐富性和觀賞性。

圖3 臨街界面退讓的垂直分層布局
開放集群的空間布局方式通常適用于兩種情況:①校園空間與社區多個公共空間共建,在保障每個空間能夠獨立運行的前提下,共享開放的活動空間;②學校內部空間形成開放集群,整體空間布局采取組團集群的方式,把對社區開放的空間獨立出來,教學空間以小的組團形式出現,教學空間不再是1棟簡單的教學樓。采用這樣的空間布局使社區村民和師生進行各種活動較為便捷,整體校園空間更具靈活性,有助于適應未來空間功能轉換需求。
在與社區共生的希望小學建筑改造設計中,可參考傳統地域建筑作為設計創作的靈感源泉,使小學成為當地建筑特色代表性、標志性建筑。在進行希望小學建筑改造設計構思時,可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筑的外觀、結構、空間形態等方面入手,提取設計元素進行相關設計,也可提取傳統建筑整體形態,用現代設計方法進行演變,運用到小學建筑改造設計中,把現代建筑特色與傳統建筑特色進行融合,不僅適應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也是對村落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因此,在進行希望小學的改造設計時可參考以下思路。
1)了解當地傳統建筑特色,并考慮在設計中是否能給予傳承或創新。
2)在設計表現中考慮整體環境和建筑風格的融合性。
3)在建設中采用當地材料和建筑技術,不但減少工程造價,而且有利于增加學校與當地環境的融合性和適應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材料和結構形式更加豐富,建筑的體量也已超過傳統建筑規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少農村建筑逐漸現代化,失去了村落特有的建筑特色。因此,在進行希望小學的建筑形式設計時,可從表現地域建筑特色的角度出發。設計者可通過調查分析,對該地區的整體建筑特色進行抽象處理,提取具有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意向符號,結合現代的設計手法,構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與時代特色的希望小學。
隨著時代和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流失日益嚴重,村落呈現“空心化”狀態,村落的文化傳承難以延續,希望小學作為教育建筑應承擔更多的文化傳承的功能。農村社區的物質文化包括傳統建筑、手工藝品、飲食和服飾等,在希望小學改造設計中運用現代設計的手法,從農村社區中尋找具有村落代表性的物質文化,提取設計元素,并根據村落和學校建設的具體情況,通過設計演變及結合當地的建筑技藝,應用于希望小學建筑設計或者校園景觀塑造中,實現對村落物質文化和農村建筑技藝的傳承和創新。
與社區共生的希望小學將學校與社區公共設施并建,達到學校與社區資源互補,促進學校與社區互動、交流、共享。在設計中運用空間可轉換的設計概念,以適應農村生源持續減少、空間功能轉換的需求,為未來學校資源向社區轉換提供便利,以促進希望小學和社區的可持續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