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娟娟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57)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直線上升。同時,各國的醫療水平也越來越高。老年人數量的增長,使人口老齡化成為學界的主要研究內容。隨著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在人口結構中逐漸規模化,必然會對公共空間的使用產生巨大需求,同時也導致了對無障礙設計的迫切需求。老年人是弱勢群體,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等群體特征、年齡結構、養老模式的選擇等,都對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提出了相應的設計要求。城市公共空間無障礙設計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著老年人養老生活的質量,也是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六個老有”目標的重要標準。
根據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特征,將適老性無障礙系統分為三大類:①城市道路交通;②城市公園綠地和廣場;③公共建筑。
城市道路交通的無障礙設計范疇主要包括坡道、盲道、緣石坡道、升降平臺、扶手及標識等。為確保城市道路的建設,對道路交通的適老性無障礙設計應以人流狀況、道路性質、地理條件、居住分布和公共交通等為基礎。
城市的公園綠地和廣場是老年人活動和閑暇時間常去的地方,其適老性無障礙設計范疇包括公園綠地入口、綠地內的主要通路、建筑物的主要服務區入口、方便輪椅通行的坡道、盲道、緣石坡道和標識等,停車場的無障礙停車位也是適老性無障礙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建筑物是指為所有公民服務和使用的建筑,它不同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物主要包括醫療衛生、教育科研、文化體育、商業服務、社區服務、公共交通等。
在1956年聯合國頒布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中,老年人是指65周歲以上的群體。而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群體。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的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2019年,我國擁有2.54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8%左右。據模型測算,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將達4億。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養老、醫療以及精神贍養等諸多社會問題凸顯,值得社會各界關注(見圖1~4)。

圖1 2019—2050年我國人口數量及年齡結構變化

圖2 我國老年人口數量變化及趨勢測算

圖3 人口城鎮化持續發展

圖4 65歲及以上獨居老人戶變動趨勢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會呈現出復雜的生理變化,主要表現在行走、視覺、聽覺、說話、閱讀、寫字等能力的減弱或喪失。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對環境有特殊的需求,例如光環境、聲環境、熱環境、無障礙環境和人體工效環境等。
生理功能的退化和社會角色的轉變必然會造成老年人消極的心態,例如孤獨感、失落感、自卑感和抑郁感等消極心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不同于普通人的心理需求,他們需要安全感、舒適感、歸屬感、鄰里感、家庭感和隱私感等。
與其他年齡段相比,老年人擁有較多的閑暇時間和多樣的行為活動。通過觀察總結,老年人的行為習慣有3個主要特征:集合性、時間性和地域性。
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影響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具體而言,該群體的精神需求逐漸取代物質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階梯性是個體需求的顯著特征。也就是說,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見圖5)。

圖5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與設計上,一定要考慮老年群體對無障礙空間的特殊需求,不能因為老年人各項功能的衰退就剝奪其使用并參與利用環境的權利,更不能剝奪其平等參加社會活動的權利。城市公共空間的適老性無障礙設計必須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在設計過程中,安全舒適極為重要。究其原因,老年群體年齡較大,行動極為不便。因此,設計人員要以安全舒適為基礎,提升產品的適老性。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安全與空間安全是安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的活動是否具有私密性,被稱為心理安全。簡單來說,設計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將老年人熟悉的元素融入不同場景,使該群體得到心理慰藉。活動空間是否具有安全隱患,被稱為空間安全。具體而言,設計人員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增加扶手的牢固性、坡道的防滑性及道路的平緩性。據了解,防衛系統的完善性、視線通透性及無障礙設施的數量都會對活動空間的安全性構成顯著影響。
從實際情況出發,生活滿意度、生活幸福感及身體健康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產生較為明顯的變化。對老年人來說,身體機能的持續下降,使他們必須放慢生活節奏。在此基礎上,適老性空間逐漸成為老年人的最佳去處。需要注意的是,活動的豐富性、空間的多樣性以及氣候的適宜性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構成積極影響。因此,環境的舒適性對適老性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方向感與記憶力越來越差。對該群體來說,易識別性極為重要。易識別性,也被稱為易識別原則,是設計人員必須遵循的鐵律。簡而言之,設計人員要結合空間大小,增設指示系統、植物綠化、地面覆蓋物及戶外景觀等。通過這些方式,既可以提升空間規劃的合理性,增強視覺沖擊力,又能優化用戶體驗,使老年人迅速確定自己的位置。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空間的通達程度也會對老年人的活動意愿構成顯著影響。具體而言,老年人行動不便,如果空間較為狹小,該群體的活動意愿就會直線下降。因此,設計人員要以老年人的行動特點為基礎,不斷優化設計方案,提升空間的可達性。
從實際情況來看,老年人的各項條件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包括社會角色、年齡、興趣愛好及身體狀況等。社會群體和娛樂方式的多樣性,直接影響老年群體對活動空間的多樣性需求。在實踐過程中,設計人員要以差異性需求為基礎,完成適老性公共空間的設計。需要注意的是,可持續性與多樣性是適老性公共空間的主要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通行環境的便捷性與老年人的活動意愿密切相關。因此,設計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提升空間規劃的合理性。此外,還要保障特殊車輛的通行,具體包括老年代步車、消防車以及救護車等。通過合理的交通組織,既可以優化空間環境,又能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數據統計顯示,聚會、保健及散步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形式。基于這一點,地方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給老年人預留足夠的活動空間。對設計人員,易達性、易識別性及安全性極為重要,需以標識系統為基礎,幫助老年人確定自身位置。同時,還需結合老年人的特點,增加無障礙設施的數量,提升場地的舒適性與合理性。從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出發,結合各空間要素,創造多樣適宜的活動空間(見圖6)。

圖6 標識設施高度設置尺寸示意
對老年人來說,空間的舒適性極為重要。究其原因,老年人的身體機能持續下降,行動極為不便。而空間的舒適性,會對老年人的活動意愿構成顯著影響。在實踐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充分發揮植物的綠化作用,增強適老性空間的視覺沖擊。同時,要結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種植無毒害且易于修剪的植物。另外,還要提高植物搭配的合理性,使老年人保持身心愉悅(見圖 7)。

圖7 花池的無障礙設計
在設施小品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選取較為鮮艷的色彩,以增強視覺沖擊力,同時要減少沉悶色彩的使用,因為環境的色彩會對個體情緒構成顯著影響,鮮艷的色彩能使老年人保持身心愉悅,而且鮮艷的色彩可識別性較高。不僅如此,設計人員還要慎重挑選設施材質。以座椅設施為例,其觸感極為重要。另外,設計人員要以老年人的特點為基礎,增加扶手高度的合理性與穩固性。通常情況下,當臺階數大于三階時,扶手可設置在0.75~0.90m。需要注意的是,木質材料較溫和,適合充當扶手材料。空間設施會對環境氛圍構成顯著影響,因此,設計人員要充分發揮空間設施的作用,提高適老性環境的舒適感(見圖 8,9)。

圖8 雙層扶手示意

圖9 雙層扶手高度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合理的設計和規劃老年人的出行環境及公共空間已成為當今許多設計師不斷研究的重要課題。適老性無障礙設計是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城市設計的理念。因此,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設計,是促進城市建設的1種途徑。城市公共空間適老性無障礙設計可體現包容性的內涵,突出城市發展的進步性,也是展示城市發展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