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捷,劉亞娟,楊繼敏
(北京市密云區醫院心內科,北京 101500)
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是指由多種因素所致心功能及結構異常,以心室收縮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發于老年群體,具有較高死亡率[1]。現階段,臨床多通過傳統用藥方案(即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聯合用藥方案)控制患者病情,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部分患者仍會出現病情反復發作或惡化現象,對降低該病致死率效果不佳[2]。沙庫巴曲纈沙坦是由纈沙坦和沙庫巴曲按照1∶1比例組成的鹽復合藥物,其能在控制AT1受體與腦啡肽酶的同時,抑制其代謝產物,促使利鈉肽水平的增加,從而發揮抗心衰的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射血分數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58~82歲,平均(70.16±3.49)歲;原發疾病:肺源性心臟病3例,擴張型心臟病6例,高血壓心臟病11例,冠心病26例。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58~83歲,平均(70.21±3.52)歲;原發疾病:肺源性心臟病4例,擴張型心臟病5例,高血壓心臟病10例,冠心病27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滿足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4],且左室射血射血分數(LVEF)<40%;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Ⅲ級;患者或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源性休克、惡性心率失常、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心肌炎等其他與研究無關嚴重疾病者;伴有器質性疾病或創傷者;血流動力學異常、風濕免疫者;近期運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或糖皮質激素者;對研究藥物過敏者;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干預,包括飲食控制、戒酒戒煙、臥床休息、吸氧、常規藥物治療等。
對照組給予曲纈沙坦(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17)治療,每天80 mg,每天3次。后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當調整藥量。
觀察組采用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將抗心力衰竭常規治療方案內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抗結劑或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轉化成沙庫巴曲纈沙坦(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54),每次25 mg,每天2次,若患者連續治療后2周耐受性較佳,劑量調整為每次50 mg,每天2次,后期逐漸調整為每次200 mg,每天2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血清學指標、心功能。①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治療2個月后,患者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或體征顯著減輕,心功能恢復至Ⅱ級及以上為顯效;癥狀減輕,心功能恢復至Ⅰ級為好轉;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5]。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②血清學指標。收集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4 mL,常規離心,留取血清備用;以熒光素增強免疫化學發光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以電化學發光雙抗夾心免疫法檢測N端前腦鈉肽(NT-pro BNP)水平;以全自動生化儀(成都恩普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A8020)檢測肌酐(Cr)、鉀離子(K+)水平。③心功能。通過彩超(飛利浦投資有限公司,iU22)檢測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內徑(LV)。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hs-CRP、NT-pro BNP、Cr、K+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Hs-CRP、NT-pro BN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Cr、K+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olo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olo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hs-CRP,超敏C-反應蛋白;NT-pro BNP,N端前腦鈉肽;Cr,肌酐;K+,鉀離子
組別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值P值hs-CRP(mg/L)治療前139.45±41.29 140.17±41.35 0.084 0.467治療后118.96±27.46 104.53±24.58 2.656 0.005 NT-pro BNP(g/L)治療前1 748.26±264.19 1 747.82±265.37 0.008 0.497治療后745.36±127.05 681.59±119.84 2.476 0.008 Cr(μmol/L)治療前148.59±43.16 152.19±45.73 0.388 0.349治療后104.29±25.31 102.51±23.24 0.351 0.363 K+(mmol/L)治療前4.19±0.45 4.12±0.47 0.730 0.234治療后4.26±0.53 4.37±0.64 0.898 0.186
2.3 兩組心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LEVDD、LVEF、LV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LEVDD、LV均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心功能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LV,左心內徑
組別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值P值LEVDD(mm)治療前60.48±4.89 60.51±4.86 0.030 0.488治療后57.64±4.12 55.18±3.57 3.061 0.001 LVEF(%)治療前37.27±6.49 37.14±6.52 0.096 0.462治療后42.34±5.79 45.08±5.41 2.345 0.011 LV(mm)治療前46.14±5.13 46.18±5.17 0.037 0.485治療后42.96±4.15 41.26±2.87 2.285 0.012
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通常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發展至終末階段,具有高致死率。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該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相關數據統計[6-7],7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10%以上。現階段,臨床認為該病的發生及發展與多種因素存在密切關系,依據其發病機制,當前控制交感神經系統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過度激活藥物是治療患者的主要方法[8]。
沙庫巴曲纈沙坦是一種新型抗心衰治療藥物,其作用機制為進入機體后,代謝生成腦咖肽酶抑制劑,能有效防利鈉肽降解,進而發揮排鈉利尿、擴血管作用。同時,該藥還可通過阻斷Ⅰ型血管緊張素受體對血管緊張素Ⅱ的作用,改善室壁張力與心臟前后負荷,阻止血管緊張素Ⅱ相關醛固酮的分泌,避免交感神經出現過度激活,從而減少心肌細胞與心血管平滑肌肥厚及增生,預防心肌細胞凋亡[9]。該藥主要由沙庫巴曲和纈沙坦組成,以復合物形式存在。沙庫巴曲是一種前體藥物,經肝臟代謝轉化成LBQ657,阻止腦啡肽酶對血管活性肽的降解,增加利鈉肽含量,從而發揮控血壓、舒張血管作用。沙庫巴曲還可抑制醛固酮、腎素釋放,保持水鈉平衡,阻止心肌肥厚,對靶器官具有一定保護作用[10]。纈沙坦屬于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抗結劑,可對血管緊張素受體ATI和AngⅡ結合產生一定抗結作用,并阻止血管收縮、心血管纖維化、心肌肥厚等。沙庫巴曲纈沙坦可對靶點起到雙重作用效果,一方面抑制Ⅰ型血管緊張素受體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另一方面阻止腦啡肽酶含量增加,提升利鈉肽水平,相較于單獨運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抗結劑,所達到的抗纖維化及抗增生效果更佳[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沙庫巴曲纈沙坦可達到良好治療效果。治療后,觀察組hs-CRP、NT-pro BN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上述藥物能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治療后,兩組Cr、K+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r是臨床常用腎功能檢測指標之一,其主要由腎小球過濾排除體外,其水平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腎功能狀況。研究結果提示沙庫巴曲纈沙坦對患者腎功能無較大影響,且不會增加患者高鉀血癥發生風險。治療后,觀察組LEVDD、LV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沙庫巴曲纈沙坦能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沙庫巴曲纈沙坦鈉治療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效果顯著,能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