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浩,劉鋒,張茜
(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主要是由于髖臼發育缺陷而導致股骨頭覆蓋不良,進而引起一系列病變(如股骨頭半脫位、脫位、嚴重骨關節炎等)。早期對DDH患兒進行診療可降低兒童殘疾率,促進其健康發育[1]。目前,Graf靜態檢查與分類法在臨床操作中運用較廣,通過對標準圖像的測量可為臨床早期分級診治DDH提供重要的依據[2]。基于此,本研究通過觀察DDH運用Graf法進行極早期篩查的狀況及診治效果,以期為臨床防治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九江市婦幼保健院行常規髖關節彩超檢查的2 000例嬰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 068例,女932例;年齡1~6周,平均(2.67±0.14)周;生產方式:剖宮產714例,順產1 286例。患兒家長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新生兒資料完整;②均為首次行Graf法檢查;③均于6周齡進行檢查。排除標準:①伴有多關節攣縮、畸形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兒;②伴有神經缺陷的患兒;③無法進行隨訪的患兒。
1.2 方法
1.2.1 Graf法篩查 檢測儀器為GE LOGIQ F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設置為5~7.5 MHz線陣探頭,受檢患兒側臥于凹槽式記憶海綿床墊內,獲得良好的舒適感,進一步穩定體位。醫師將待檢髖稍內旋、屈曲。將探頭放置于髖關節外側,保持探頭長軸與患兒的身體軸線平行,通過前后移動探頭獲得髖關節冠狀切面超聲圖像(髖臼窩內髂骨下緣點、平直的髂骨、盂唇)。由1名經驗豐富的超聲圖像醫師根據圖像特征測量α、β角(以透明軟骨頂最上部分作與髂骨回聲尾側相切的基線,髂骨下支點向骨頂外側作一切線與基線的夾角形成α角,軟骨頂骨頂連接點和髖臼唇中央連線與基線的夾角形成β角),參照《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臨床診療指南(0~2歲)》[3]進行分型:若α角≥60°,β角<55°為Ⅰ型;若α角為50°~59°為Ⅱa~Ⅱb型(Ⅱb型于12周進行檢查);若α角為43°~49°,β角≤77°為Ⅱc型;若α角為43°~49°,β角>77°為Ⅱd型;若α角<43°度為Ⅲ~Ⅳ型。
1.2.2 診治 根據篩查結果,對患兒進行對癥治療:①若篩查出Ⅰ型正?;純海瑹o需特殊處理;②Ⅱa級及以上的患兒,轉由小兒骨科醫生就診,進行骨科體檢及指導治療:Ⅱa級患兒由家屬進行外展體位治療,至3個月齡時進行復查,若糾正為Ⅰ型則無需進一步處理,若仍為Ⅱa型則行Pavlik挽具(屈髖調整至90°~110°,外展50°~70°,佩戴時間為24 h,前側帶維持髖屈曲,后側帶維持髖外展)進行治療1個月后復查;Ⅱb、Ⅱc、Ⅱd、Ⅲ級及Ⅳ型立即進行Pavlik挽具進行治療1個月后復查,若恢復正常則停止挽具佩戴,若未恢復正常則需繼續佩戴15 d復查,若嚴重的則需6個月后于小兒骨科行全麻下閉合復位、髖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療,直至患兒痊愈。將檢查為Ⅱa型、Ⅱb型、Ⅱc型、Ⅱd型、Ⅲ~Ⅳ型歸為陽性,并干預3個月,6個月齡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 ①篩查情況:記錄6周齡髖關節超聲篩查結果。②復查情況:于3、6月齡進行復查,觀察陽性患者恢復至陰性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DDH篩查情況 2 000例篩查對象中,陽性86例,占4.30%,其中Ⅱa型71例,占3.55%;Ⅱc型6例,占0.30%;Ⅱd型4例,占0.20%;Ⅲ~Ⅳ型5例,占0.25%,見表1。

表1 DDH篩查情況Table 1 DDH screening situation
2.2 復查情況 于3個月齡進行復查,86例陽性患兒中,81例為Ⅰ型,轉陰率為94.19%;6個月齡進行復查,84例為Ⅰ型,轉陰率為97.67%,見表2。

表2 陽性患者復查情況[n(%)]Table 2 Re-examination of positive patients[n(%)]
在新生兒髖關節發育篩查中,大部分髖關節異常均有自愈傾向,少部分嬰兒可發展為DDH。DDH不僅會造成嬰兒肢體畸形,同時需消耗大量的醫療資源,因而,對DDH進行防治具有重要意義[4]。臨床指南認為,DDH早期診斷與治療是獲得痊愈的重要措施,但是臨床治療時需根據患兒的病情程度進行分級治療,且治療方法各異并伴有一定的并發癥,因此,DDH早期防治工作一直是兒童骨科醫生關注的重點。
目前,臨床篩查DDH方法不盡相同,如體格檢查、X線檢查、Harcke法檢查等,但由于軟骨不顯影與輻射的原因,早期攝片的意義不大[5-6]。因而髖關節超聲普查是診斷DDH常用的方法。通過觀察髖關節的骨、軟骨及軟組織的結構特點可判斷患兒是否存在DDH,且Graf法可對DDH進行分類,以此實施具體的治療方法[7-8]。目前,診斷為Ⅰ型的患兒髖關節正常,無需特殊處理,而Ⅱa型及以上患兒需進行分級治療,給予保守治療。臨床趨向的保守治療方法為Pavlik吊帶法,該方法簡單易行,將患兒的屈髖調整至90°~110°,外展50°~70°,屈膝90°位置,在保證髖關節活動度的同時使患兒獲得穩定復位[9-10]。但是該方法適用于輕度病變,對于完全性的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效果有限。對于病變較嚴重或Pavlik吊帶法治療失敗者可行全麻下閉合復位、髖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療,從而促進髖關節復位,防止出現股骨頭出血性壞死[11]。由此可見,利用Graf法對DDH病變情況進行分類有利于臨床診治的實行。本研究結果顯示,2 000例篩查對象中,陽性為86例,占4.30%;根據患兒的分型進行對癥治療后,3個月齡陽性患兒轉陰率為94.19%,6個月齡陽性患兒轉陰率為97.69%,由此可見,對DDH患兒進行早期篩查與診治在恢復其髖關節結構形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超聲普查的成本較高,可能存在過度診治,特別是Ⅱa型轉歸不明確,需進行有效的隨訪。
綜上所述,應用Graf法對DDH進行極早期篩查與分級診治利于改善患兒髖關節結構形態,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