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目國
(陽谷縣人民醫院外一科,山東 聊城 252300)
跟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比約為2%,在跗骨骨折中占比約為60%。患者發生跟骨骨折后,患足功能嚴重受到影響,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由于該病多發于青壯年,因此一旦骨折后遺留殘疾,則會對患者個人及家庭造成極大傷害,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損失[2]。以往臨床上治療跟骨骨折的首選方案為外側擴大“L”形切口內固定術治療,可實現解剖復位,并妥善固定跟骨外側區域,但術后感染、跟骨鋼板外露、皮膚壞死等風險較高,對手術療效影響較大,可能需要再次清創手術治療或取出內固定[3-4]。因此,近年來,跟骨骨折治療中也逐漸融入了微創理念,開展了微創技術,其中,經跗骨竇小切口復位固定、經皮閉合復位固定均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效果[5]。本研究旨在探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患者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治療的78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9例。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3~67歲,平均(40.23±4.56)歲;術前疼痛(VAS)評分(7.55±1.08)分;Sander分型:Ⅱ型17例,Ⅲ型15例,Ⅳ型7例;術前Bohler角(13.87±5.46)°;術前Gissane角(85.96±11.79)°;術前等待時間(5.08±1.64)d。對照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22~65歲,平均(40.41±4.37)歲;術前VAS評分(7.49±1.11)分;Sander分型:Ⅱ型18例,Ⅲ型13例,Ⅳ型8例;術前Bohler角(13.91±5.55)°;術前Gissane角(86.04±11.23)°;術前等待時間(5.12±1.59)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跟骨骨折,Sander分型為Ⅱ~Ⅳ型;②有明確外傷史;③年齡18~70歲;④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無法接受一期手術治療患者;②開放性骨折患者;③合并心、肝、肺、腎等臟器疾病患者;④重要神經血管損傷患者;⑤嚴重局部或全身感染患者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腰硬聯合麻醉,取健側臥位,大腿使用充氣止血帶。對照組患者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作“L型”外側切口,跟骨外側淤血范圍遠端為水平起始,第五趾骨尾端為終止,跟腱前側、腓骨尖端為垂直起始,與水平切口保持直角,于足跟交匯。牽拉外側皮瓣,使骨塊充分暴露,對骨折部位進行解剖復位,并使用克氏針臨時固定,檢查復位效果,確定滿意后,置入合適的鋼板,使用螺釘固定。觀察組患者采取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內固定術治療,經皮打入斯氏針2枚,雙手拇指于足心發力,一手將前足固定,另一只手按動斯氏針,向足底施壓,將塌陷關節面撬起,恢復Bohler角。向中央擠壓,復原骨片,使跟骨寬度恢復。檢查復位效果,確定滿意后,打入導針,確定長度。使用空心螺釘(2~4枚)對跟骨三維進行固定,去除斯氏針、導針。兩組患者術后進行常規石膏固定、抗感染、脫水消腫治療。術后48 h,指導患者開始足趾屈伸鍛煉。術后14~21 d,拆除石膏,逐步進行功能性鍛煉。術后6周,進行部分負重訓練。確認骨折愈合良好后,開始進行完全負重行走訓練。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Bohler角、Gissane角、VAS評分(術后1個月)、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患者疼痛程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②使用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AOFAS)、健康調查量表-36(SF-36)評價兩組患者術后1、12個月的足部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6]。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裂開、皮緣淺表壞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Bohler角、Gissane角均小于對照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觀察組(n=39)對照組(n=39)χ2值P值Bohler角(°)21.02±4.05 27.27±4.36 6.559<0.05 Gissane角(°)105.45±12.29 118.78±13.25 4.606<0.05 VAS評分(分)3.03±0.48 3.87±0.54 7.261<0.05住院時間(d)6.28±1.70 16.65±2.85 19.515<0.05骨折愈合時間(月)4.52±0.43 5.71±0.55 10.645<0.05
2.2 兩組足部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 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AOFAS評分、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2個月,觀察組患者的AOFAS評分、SF-36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足部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oot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足部功能恢復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foot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注: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SF-36,健康調查量表-36
組別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值P值AOFAS評分術后1個月78.79±7.68 79.82±8.80 0.551>0.05術后12個月86.76±4.48 93.23±5.77 5.531<0.05 SF-36評分術后1個月53.34±5.79 49.68±6.75 2.570>0.05術后12個月72.92±5.06 80.81±4.54 7.248<0.05
2.3 兩組手術相關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未發生手術相關并發癥,對照組患者手術相關并發癥率為20.5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經換藥等對癥處理后,所有患者均好轉,無需二期手術治療。

表3 兩組手術相關并發癥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surgery-relate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跟骨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其中青年人占比高達90%。該類骨折多為關節內骨折,可累及跟距關節,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且活動受限,疼痛明顯,部分患者通常難以恢復至正常狀態[7-8]。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以往治療跟骨骨折的首選術式,多采取外側“L”型入路,雖然能夠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而微創理念的發展及微創技術的更新,使微創內固定手術成為替代傳統術式的可能[9-10]。以往有報道顯示,對Sanders型IIC骨折患者應用Essex-Lopresti復位技術,同時使用空心螺釘固定,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1]。也有研究在該技術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使用克氏針輔助復位,控制Bohler角度,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12]。也有學者對軟組織情況不良的患者采取經皮螺釘+克氏針輔助復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3]。由此可見,經皮入路微創治療具有可行性,但由于外側入路手術可使組織結構充分暴露,獲得良好的足跟及關節復位,而對經皮入路微創手術能夠達到相當的效果尚存在疑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Bohler角、Gissane角均小于對照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手術相關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12個月,觀察組患者AOFAS評分、SF-36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內固定術具有一定的微創優勢,但術后功能恢復方面不及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由于經皮技術無需做較大切口、暴露軟組織及關節面,因此可降低感染、切口裂開等并發癥發生率,同時,可最大限度的減少關節腫脹及周圍瘢痕形成。但由于經皮微創術后Bohler角、Gissane角更差,因此,術后功能效果也不及切開復位手術患者。研究發現,Bohler角度與跟骨骨折患者預后直接相關[14]。經皮閉合復位術后,由于跟骨后關節面殘余臺階較小,距下關節負荷轉移,可能對功能結局造成嚴重影響[15]。尤其是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經皮閉合復位可能因關節面復位不足而影響患者遠期功能恢復[16]。對于軟組織情況及營養狀況較差、跟骨結節大塊撕脫、不能耐受切開復位手術的患者,可選擇經皮微創內固定治療。
綜上所述,經皮閉合復位微創內固定術術后恢復更快,并發癥更少,具有一定微創優勢,但術后功能恢復效果不及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臨床治療時,可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