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杰
(遼陽市中心醫院眼科,遼寧 遼陽 111000)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常見病癥為視網膜出血、硬性滲出、微血管異常等,該病初期癥狀不明顯,加之患者對疾病認知度不夠,導致病情惡化,嚴重可導致失明。早期多采取降低血糖等控制病情,但因部分患者病情加劇至視力損傷,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病理,故尋求有效治療方式尤為重要[1]。本研究旨在探討羥苯磺酸鈣聯合利拉魯肽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眼部血流動力學及視力改善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本院經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80例,根據盲抽法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6~69歲,平均年齡(57.62±2.66)歲。對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8.15±2.71)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兩組均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符合《我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診療指南》[2]診斷標準;患者均首次確診;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青光眼、白內障或原發性眼科疾病;對研究藥物過敏者;患有心、肝、腎等器臟嚴重疾病者;患精神疾病或交流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口服羥苯磺酸鈣膠囊(貴州天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226,規格:0.5 g)治療,每次1 g,每天2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利拉魯肽注射液(Novo Nordisk A/S,S20160004,規格:3 mL∶18 mg∶預填充注射筆)治療,皮下注射,每次0.6~1.8 mg,每天1次。兩組均連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血流動力學: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采用彩色超聲診斷儀檢測兩組眼動脈(OA)血流動力學參數,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縮期峰值流速(PSV)、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②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經視力表檢測視力提高5行左右,視網膜滲出、出血基本吸收,水腫基本消除,黃斑厚度基本正常,眼底供血量恢復正常;有效:經視力表檢測視力提高2行左右,視網膜滲出、出血部分被吸收,水腫狀況緩解,黃斑厚度減小,眼底供血量緩解;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100%。③視力水平、黃斑厚度:治療前后,采用視力表檢測兩組視力水平,采用光學OCT測定黃斑厚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后,兩組PSV、EDV水平均升高,PI、RI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PSV、EDV水平高于對照組,PI、RI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s between two groups(±s)
注:EDV,舒張末期血流速度;PSV,收縮期峰值流速;PI,搏動指數;RI,阻力指數。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PSV(cm/s)7.54±2.22 7.60±2.28 0.119 0.905 13.04±2.59a 10.87±2.31a 3.955<0.001 EDV(cm/s)3.12±0.98 3.14±0.99 0.901 0.928 4.20±1.10a 3.60±1.01a 2.541 0.013 PI 1.80±0.55 1.82±0.51 0.169 0.867 1.10±0.35a 1.47±0.45a 4.105<0.001 RI 0.78±0.11 0.79±0.10 0.425 0.672 0.57±0.08a 0.62±0.09a 2.626 0.01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視力水平、黃斑厚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視力水平高于治療前,黃斑厚度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視力水平高于對照組,黃斑厚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視力水平、黃斑厚度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visual acuity,macular thicknes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3 兩組視力水平、黃斑厚度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visual acuity,macular thickness between two group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視力水平0.27±0.15 0.29±0.13 0.309 0.642 0.58±0.29a 0.37±0.21a 3.709<0.001黃斑厚度(μm)342.58±43.65 344.61±44.08 0.207 0.837 172.25±15.42a 204.62±16.37a 9.103<0.001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代謝性疾病,常見于中老年或肥胖人群,多因飲食不當或家族遺傳所致,且長期會伴隨多種并發癥,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屬于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因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胰島素代謝異常等所致,常見癥狀表現為視網膜出血、硬性滲出、微血管異常等,嚴重者可致失明[3]。目前治療該病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為羥苯磺酸鈣,該藥物可保護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可抑制血管活性物質增生,降低血管通透性,達到保護內膜,改善血管壁的滲透功能,同時可提高紅細胞柔韌度,緩解血液黏稠度,提高基底膜膠原合成效率,改善淋巴回流等;羥苯磺酸鈣可促使毛細血管開放,對靜脈和動脈直徑有擴增效果,從而改善血液流動,促進血液循環;還可阻斷葡萄糖和山梨醇轉換,降低玻璃體的山梨醇量,從而達到緩解視網膜腫脹等癥狀;通過降低血液黏度和血管通透性達到消除黃斑厚度和水腫情況[4-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PSV、EDV水平、視力水平較高,PI及RI水平、黃斑厚度較低,分析原因為,利拉魯肽可促進胰島素分泌,并阻礙胰高血糖素分泌,且在產生藥效后容易降解,可順利排除體內,不會造成低血糖,還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功效,并可控制血壓,提高降糖效率。有研究表明,利拉魯肽對非增生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有治療價值,可有效降低視野灰度值,提高視網膜膠質細胞活性,起到消炎作用,從而保護視網膜屏障,減少滲出等[7-8];利拉魯肽還可提高胰島素原的分泌與核合成,達到增加C肽含量,增加酶活性等作用,從而改善微血管血流狀況,提高供血率;還可調節核因子活性提高消炎效率,提高血管內皮細胞活性,暢通血管,起到視網膜缺血缺氧癥狀。兩藥合用可有效減輕炎癥,抑制血管形成,發揮協同作用,且藥效迅速,安全性較高,有利于病情改善[9-10]。
綜上所述,羥苯磺酸鈣聯合利拉魯肽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可有效改善血流動力學水平,提高患者視力水平,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