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院普外大腸科,遼寧 遼陽 111000)
大腸癌是目前常見惡性腫瘤疾病,早期并無特異性表現,部分患者伴有大便潛血及消化不良等情況[1]。近年來,大腸癌發病率呈逐漸遞增趨勢,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發展,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2]。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是目前的常用方案,但該項手術操作對機體創傷較大,且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相對較低[3]。因此,進一步探尋對大腸癌患者新型的治療方案,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借助內鏡能準確判定結腸炎癥、潰瘍、早期病變及增生等情況,且采用內鏡微創治療能有效保證患者術后生存率,應用效果較好[4-5]。本研究通過對大腸癌患者采用內鏡微創手術治療,探討其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因大腸癌于本院治療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25~77歲,平均(41.7±5.4)歲;發病部位:直腸33例,乙狀結腸14例,橫結腸3例。研究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28~75歲,平均(41.5±5.1)歲;發病部位:直腸31例,乙狀結腸15例,橫結腸4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對患者實行全身麻醉,并依據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切口位置,然后逐層切開患者皮膚組織,切除病灶部位,并清掃周圍組織,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清洗術腔,放置引流管,最后進行逐層縫合。
1.2.2 研究組 研究組采用內鏡微創手術治療,以腸鏡檢查結果作為手術依據,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取合理的內鏡治療方案,若患者存在蒂型或亞蒂型息肉隆起,可選用高頻電息肉切除術進行操作;若為表面隆起型、無蒂型以及亞蒂大息肉,應選用分片黏膜切除術,具體操作步驟:將0.9%氯化鈉溶液注射至患者病灶黏膜下方,借助圈套器套起隆起部位,采用把持鉗抬起病灶,然后切除病灶,并在術后對患者腸鏡殘蒂組織進行活檢,依據病理檢測結果判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
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常規抗感染治療,囑患者出院后定期復診,并通過6~12個月隨訪,借助影像學檢查判定其是否存在病灶遠處轉移或者復發情況。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康復指標 主要包括術后引流、下床活動及肛門排氣時間。
1.3.2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切口出血、尿路感染及切口感染等。
1.3.3 比較兩組病情復發、轉移及身體狀況 通過6~12個月隨訪,記錄兩組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情況,采用卡氏評分判定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健康狀況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術后引流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均較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50 50術后引流時間(d)7.9±0.5 5.1±0.4 10.630<0.05下床活動時間(d)7.3±1.7 3.6±1.0 10.986<0.05肛門排氣時間(h)28.4±4.0 13.6±3.3 12.117<0.05
2.2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復發、轉移及身體狀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率較低,卡氏評分較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轉移及身體狀況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metastasis and physical condi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目前,手術仍是臨床唯一治愈大腸癌患者的治療方案。傳統的開腹手術能獲取較好的切除效果,徹底切除病灶部位,并有效清掃區域內淋巴結,顯著降低病情復發轉移情況[6]。但該項手術操作極易對機體造成創傷,患者術中出血較多,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于提升生活質量水平[7-8]。伴隨腫瘤患者的逐漸增加,在對其進行治療的同時提出了盡量降低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治療理念[9]。內鏡手術治療屬于一種微創治療,主要是指在腸鏡的指導下,有效切除腫瘤病灶,該手術操作能使患者避免開腹的痛苦,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面積的創傷,同時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10]。相關研究顯示,采用內鏡微創手術治療大腸癌患者,能獲得與手術治療相同的效果,且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少,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術后引流、下床活動及肛門排氣時間均較短(P<0.05)。說明,采用內鏡微創治療能縮短大腸癌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利于預后。內鏡微創手術無需對患者進行開腹操作,且手術切口較小,能顯著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痛苦,患者接受度較高。采用內鏡微創手術治療期間,通過腸鏡能準確定位病灶部位,指導醫師對病灶進行精準切除的同時不會影響其周圍組織[12]。此外,能夠依據直腸、結腸等的生理特點,經由內鏡對腸管進行牽拉處理,促使手術操作視野進一步擴大,使周圍腹膜壁與其韌帶的游離難度顯著降低,從而利于鈍性分離[13]。同時,還能使其他臟器組織的損傷明顯降低,進而減少并發癥情況出現[14]。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率較低,卡氏評分較高(P<0.05)。提示,對大腸癌患者采用內鏡微創治療,其安全性較高,且遠期療效較好,促使患者身體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利于延長其遠期生存時間。在對大腸癌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及時發現并早期診斷是對大腸癌患者進行內鏡微創治療的基礎,該項內容仍是我國大腸癌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15]。通過加強對大腸癌早期的生物學研究,并對早期大腸癌的診斷標準進行規范,通過積極開展有關大腸癌內鏡微創治療的大樣本、多方面研究,進而有助于獲取更加科學的循證依據,在為臨床實踐提供有效指導的同時,促進我國大腸癌總體診療水平的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采用內鏡微創手術治療大腸癌患者療效顯著,且并發癥較少,病情復發率顯著降低,利于患者遠期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