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振華,吳主強,程力
(江西省兒童醫院放射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病毒性腦炎是多種病毒感染所致的兒科常見病,主要是神經組織、神經元受到病毒感染,導致腦實質病變。臨床對于病毒性腦炎的診斷主要通過患兒臨床癥狀、病毒分析及腦脊液檢查等進行明確診斷,但由于不同病原感染的臨床表現不同,加上病毒分析、腦脊液檢查,評估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均需要較長時間,容易延誤治療時間,影響預后[1]。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通過區別不同組織磁敏感度的差異,建立3D梯度回波,對出血病灶具有較高分辨率[2]。因此,通過MRI-SWI對病毒性腦炎進行診斷,可通過分析病灶出血量對疾病進行評估。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MRI-SWI序列在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行MRI常規序列及SWI序列掃描。根據MRI影像學表現將患兒分為輕度組29例(單側幕上病灶1處,成斑片狀)、中度組37例(雙側幕上病灶,呈對稱或非對稱性)及重度組14例(病變達3處及以上,累及小腦、腦干)。輕度組男17例,女12例;年齡2個月~11歲,平均年齡(5.07±2.1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9 d,平均時間(5.14±1.27)d;臨床癥狀:驚厥18例,發熱22例,煩躁12例,昏迷7例。中度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3個月~12歲,平均年齡(5.12±2.18)歲;發病至就診時間3~10 d,平均時間(5.19±1.31)d;臨床癥狀:驚厥24例,發熱29例,煩躁14例,昏迷9例。重度組男8例,女6例;年齡3個月~11歲,平均年齡(5.08±2.14)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11 d,平均時間(5.17±1.33)d;臨床癥狀:驚厥8例,發熱10例,煩躁4例,昏迷7例。3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科學》[3]中病毒性腦炎診斷標準;②表現為頭痛、發熱、嘔吐、驚厥等癥狀;③經腦脊液提示病毒抗體陽性;④處于急性或亞急性期,有感染癥狀;⑤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真菌性、細菌性腦膜炎;②合并代謝性腦病;③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④患有顱內惡性腫瘤、神經梅毒或藥物中毒等。
1.3 方法 所有患兒先進行常規MRI檢查:使用1.5T磁共振掃描儀(美國GE)進行掃描,參數設置:軸位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回波時間(time of echo,TE)、重復時間(time of repetition,TR)、反轉時間(inversion time,TI)分別為117 ms、9 602 ms、2 400 ms;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E、TR分別為23 ms、2 675 ms;T2加權序列(T2weighted imaging,T2WI):TE、TR分別為110 ms、4 600 ms,間距、層厚分別為1.5 mm、5 mm。常規掃描完成后,行SWI序列掃描,參數設置:TE、TR分別為20 ms、32 ms,視野240 mm×240 mm,矩陣320×384,層厚2.0 mm,翻轉角15°,掃描時避開含氣部位,如乳突、副鼻竇、顳骨巖部。
1.4 觀察指標 由影像科醫生使用Adw 4.6工作站對常規MRI序列、SWI序列內病變部位出血體積進行測量,在常規序列中,等T1信號、短T2信號為急性出血,短T1信號、長T2信號為亞急性出血,長T1信號、短T2信號為慢性出血;SWI序列出現不規則低信號,呈斑片狀,則判斷為出血。
1.5 格拉斯哥昏迷評分[4](glasgow coma scale,GCS)參照GCS評分評估患兒病情程度,評分包括語言反應(1~5分)、睜眼反應(1~4分)、肢體運動(1~6分),共3個維度,總分3~15分,分數越低表明患者昏迷程度越嚴重,≥14分為正常狀態,<3分提示預后極差或腦死亡。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表示,多組間采用F分析;采用雙變量Pearson相關性檢驗病毒性腦炎患兒GCS評分與MRI不同序列出血量的相關性;繪制MRI不同序列病灶出血量預測重度病毒性腦炎的ROC曲線,得出曲線下面積AUC,檢驗MRI不同序列出血量對重度病毒性腦炎的預測價值,AUC<0.5無價值,0.5~0.7價值較低,0.7~0.9價值中等,>0.9診斷價值高,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MRI不同序列出血量及GCS評分 重度組SWI序列出血量最高,中度組次之,輕度組最低,3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度組與重度組FLAIR序列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輕度組與重度組T1WI序列、T2WI序列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患兒MRI不同序列出血量比較(±s,cm3)

表1 3組患兒MRI不同序列出血量比較(±s,cm3)
注:MRI,磁共振成像;SWI,磁敏感加權成像;FLAIR,軸位衰減反轉恢復序列;T1WI,T1加權成像;T2WI,T2加權序列。與輕度組比較,a P<0.05,與中度組比較,b P<0.05
組別輕度組(n=29)中度組(n=37)重度組(n=14)F值P值常規MRI序列FLAIR序列0.11±0.04 0.15±0.07a 0.18±0.09a 6.150 0.003 T1WI序列0.07±0.02 0.08±0.03 0.13±0.06ab 15.246<0.001 T2WI序列0.09±0.03 0.11±0.05 0.16±0.08ab 9.008<0.001 SWI序列0.15±0.06 0.85±0.13a 2.68±0.51ab 571.696<0.001
2.2 不同MRI分級患兒GCS評分 輕度組GCS各維度評分最高,中度組次之,重度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兒GCS評分比較(±s,分)

表2 3組患兒GCS評分比較(±s,分)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與輕度組比較,a P<0.05,與中度組比較,b P<0.05
組別輕度組(n=29)中度組(n=37)重度組(n=14)F值P值語言反應3.83±1.04 2.41±0.56a 1.28±0.25ab 62.049<0.001睜眼反應2.39±0.53 1.98±0.48a 1.17±0.13ab 33.040<0.001肢體運動4.71±1.24 2.89±0.72a 1.46±0.34ab 67.766<0.001
2.3 GCS評分與MRI-SWI序列出血量相關性 經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檢驗結果顯,病毒性腦炎患兒GCS各維度評分與MRI-SWI序列出血量呈負相關(r<0,P<0.05),見表3。

表3 GCS評分與MRI-SWI序列出血量相關性分析[r(P)]
2.4 MRI-SWI序列出血量對重度病毒性腦炎的預測價值將MRI-SWI序列出血量作為檢驗變量,將重度病毒性腦炎作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見圖1),得到MRI-SWI序列出血量預測重度病毒性腦炎的AUC為0.898,AUC的95%CI為0.804~0.991,最佳閾值為1.005 cm3,敏感度為0.857,特異度為0.182,約登指數為0.039,當MRI-SWI序列出血量達到最佳閾值時,可達到最佳預測價值。

圖1 MRI-SWI序列出血量對重度病毒性腦炎預測價值的ROC曲線
病毒性腦炎發病急驟,可由多種病原體感染,常見的包括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等腸道病毒,蜱傳播腦炎病毒、乙型腦炎病毒等蟲媒病毒,風疹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等呼吸道傳播病毒,另外淋巴脈絡叢腦炎病毒、狂犬病毒也較為常見[5]。而由于病原體不同,病毒性腦炎患兒常表現為不同臨床癥狀,如發熱、惡心嘔吐、驚厥等,也可表現為癲癇、意識障礙、煩躁不安、肢體癱瘓等,即使積極進行治療,仍有部分重癥病毒性腦膜炎患兒可遺留嚴重后遺癥,預后較差,甚至可導致死亡。另外,由于病毒侵犯腦實質,可以排列在內皮細胞核內,破壞內皮細胞連續性,機械性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腦出血或點狀出血的發生,且病毒感染可導致腦血管血栓形成、管腔狹窄等,也可導致腦出血的發生[6]。因此,盡早對病毒性腦炎進行診斷及病情程度進行評估,對治療及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組患兒SWI序列出血量最高,中度組次之,輕度組最低(P<0.05);中度組與重度組FLAIR序列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輕度組與重度組T1WI序列、T2WI序列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MRI-SWI序列出血量在不同病情程度病毒性腦炎患兒中差異顯著,而常規序列無法清晰鑒別不同病情的病灶出血量。SWI序列是以T2WI序列為基礎,主要通過辨別不同組織間磁敏感特性,對梯度回波進行薄層重建,通過相位圖、幅度進行成像,具有高分辨率、完全流動補償、高信噪比的優勢,與常規T1WI、T2WI序列不同,該序列能夠對出血、靜脈血管及鐵沉積的檢查具有高敏感度,對鈣化、去氧血紅蛋白、含鐵血黃素沉積等,呈低信號表現,尤其可清晰顯示小靜脈或微小出血[7]。本研究中,輕度組患兒GCS各維度評分最高,中度組次之,重度組最低,經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檢驗結果顯示,病毒性腦炎患兒GCS評分各維度與MRI-SWI序列出血量呈負相關,說明MRI-SWI序列出血量與患兒昏迷程度密切相關。重癥病毒性腦炎患兒由于病灶多數為雙側、多發,且通常伴有出血情況,可導致彌漫性腦水腫,腦組織被血腫壓迫后發生缺血缺氧,以致患兒出現意識障礙,若出血累及腦基底節區,可出現肢體癱瘓癥狀,累及腦干區,則會發生生命危險[8]。另外,本研究中,MRI-SWI序列病灶出血量預測重度病毒性腦炎的AUC>0.7,MRI-SWI序列病灶出血量在預測重度病毒性腦炎中均具有較高價值,當達到最佳閾值時,具有最佳預測價值,說明MRI-SWI序列出血量可幫助臨床評估與預測患兒病情嚴重程度[9]。MRI-SWI序列較常規MRI序列更能清晰顯示小靜脈出血,通過三維采集可將體積小于1個相位的出血灶進行清晰顯示,對于病毒性腦炎病灶的出血體積能精確顯示,并且能補充常規序列對病灶周圍受累血管的顯影,更有利于輕中度與重度疾病的鑒別[10]。但MRI-SWI序列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采集數據需要較長時間,且需要患兒保持長時間靜止,以致部分患兒無法配合檢查,并且環境噪聲、腦背景組織會對小靜脈顯示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需要增強對比度,以加強小靜脈顯示。
綜上所述,MRI-SWI序列能夠精確反映病毒性腦炎患兒病灶出血量,幫助臨床評估與預測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為治療提供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