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萌,黃健
(大連市中醫醫院內一科,遼寧 大連 116000)
高血壓是常見的一種主要特征為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的疾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癥狀多表現為頸項板緊、頭暈、頭痛、心悸、疲勞等。該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患者僅會因精神緊張、勞累而引發血壓升高,休息一段時間后便會恢復正常,因此,大部分患者對該疾病并不重視[1]。隨著疾病的持續發展,病程增長,血壓的持續增高愈來愈明顯,進而出現多種癥狀,如頭痛、胸悶、乏力等,嚴重者還會引起劇烈疼痛、眩暈、嘔吐、抽搐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3]。目前,對高血壓的治療尚無根治方法,多采用抗高血壓藥等西藥治療以緩解患者血壓問題,雖能有效的控制血壓水平,但多伴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具有較大影響。有中醫學者提出,采用溫膽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治療高血壓,能有效緩解患者胸悶、眩暈等癥狀?;诖?,本研究旨在探討溫膽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治療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10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50~78歲,平均(62.89±7.56);病程1~7年,平均病程(3.14±0.92)年。觀察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50~78歲,平均(63.19±8.42);病程1~7年,平均病程(3.34±1.22)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拒絕配合治療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嚴重患者、貧血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方法,根據患者高血壓水平不同給予不同用藥。對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或存在心衰現象患者,采用噻嗪類利尿劑,如復方鹽酸阿米洛利片(江蘇瑞年前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275,規格:2.5 mg/片);對伴有心絞痛、心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的高血壓患者,采用β受體阻滯劑,如鹽酸普萘洛爾片(長春大政藥業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957,規格:10 mg)?;颊咧委熎陂g禁止高鹽、高脂飲食。療程為2個月。
觀察組采用溫膽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治療方法,半夏白術天麻湯的組成有天麻、白術、橘紅、茯苓、陳皮、蔓荊子各3 g,甘草1.5 g,半夏4.5 g。用法:添加大棗2枚、生姜1片,加水煎煮,口服,每天1劑。溫膽湯的組成有川連、枳實、半夏、生姜、橘紅、陳皮各6 g,甘草3 g,茯苓10 g,竹茹12 g。上銼散,每次服用12 g,水約400 g,添加生姜5片,大棗1枚,加水煎煮,口服,每天1劑。療程為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舒張壓與收縮壓)水平及臨床療效。采用中醫證后療效評價標準評價臨床療效:若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中醫癥候積分減少>70%,為顯效;若患者臨床癥狀有好轉跡象且中醫癥候積分減少>35%且≤70%,為有效;若患者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且中醫癥候積分減少<35%,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舒張壓、收縮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舒張壓、收縮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53 53舒張壓治療前90.56±6.49 90.79±6.23 0.12>0.05治療后86.55±4.69 79.26±3.51 6.22<0.05收縮壓治療前151.26±3.54 150.97±3.94 0.27>0.05治療后141.89±3.04 125.45±2.74 20.08<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34%,高于對照組的75.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心血管患病人數高達3億人,其中致死率超過50%,其中高血壓患病人數占心血管患病人數的80%以上,成為威脅我國居民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該疾病若不早發現、早治療,極易引起多種并發癥,如中風、周圍動脈疾病、冠心病等[4]。當前,對高血壓疾病的治療,西醫多以降壓藥等西藥治療為主,通過藥物降壓達到控制患者血壓的目的,但通常會伴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顯著提升治療風險[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舒張壓、收縮壓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溫膽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治療高血壓疾病,能有效的緩解患者血壓問題。中醫認為高血壓屬于“痰濁”“中風”“眩暈”范疇,是由“風、火、痰、淤、虛”引起的眩暈、視野模糊[6]。根據《醫學心語》單方來煎熬半夏白術天麻湯,其中天麻具有祛風通絡、平抑肝陽、息風止痙的功效,對肢體麻木、頭痛及眩暈的高血壓患者起到緩解作用;半夏白術天麻湯中的甘草是常見的一種補益類草藥,有健脾胃、補益肺氣、解毒的功效,該藥不僅能調和半夏白術天麻湯的多味草藥,而且對心氣虛、渾身乏力的高血壓患者也可起到一定治療作用[7]。半夏是治療高血壓一味重要的中藥藥材,生長條件較為苛刻,產地僅限中國和日本,其藥效具有外用消腫止痛、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的作用,能極大程度緩解患者的胸悶、嘔吐癥狀。白術是菊科蒼術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通過祛除滯留體內的水濕之邪,可消除痰濕內停引起的心悸、眩暈癥狀,是治療高血壓的有效藥物[8-9]。橘紅為蕓香科植物橘干燥的外皮果實,性味辛溫,主要功效為理氣寬中、燥濕化痰,與甘草共用,能消除痰濕、水濕引起的惡心、嘔吐癥狀,高血壓患者血壓突然升高時能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含有的茯苓用于惡心嘔吐、心悸失眠的高血壓患者,可起到寧心、滲濕、利水消腫、健脾的功效,因其味甘而淡、藥性平和,淡則能滲、甘則能補,為益心安神之佳品。天麻、甘草、半夏、白術、橘紅、茯苓再添大棗2枚、生姜1片制成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化痰清肺、平息肝風的作用,是高血壓疾病常用單方。根據《六因條辯》制作溫膽湯,其中川連通過入胃消化,經心脈、肝臟等,可對心火亢噸、高熱心煩、煩躁不眠的高血壓患者起到瀉火解毒、清熱濕燥的功效,能顯著的抑制血壓突然升高,利于患者血壓的穩定。枳實性微寒、味苦,是蕓香科植物酸、甜橙的干燥幼果,具有化痰除痞、破氣消積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痰濕內阻(惡心、嘔吐)”癥狀[10]。竹茹即是竹筍去皮后留存下來的細絲,對中風痰迷、驚悸不寧、心煩失眠者起到除煩、清熱化痰、止嘔的作用。溫膽湯中包含川連、枳實、半夏、橘紅、甘草、茯苓、竹茹、陳皮,具有理氣化痰的作用。溫膽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治療高血壓疾病,可對患者起到健脾祛濕、活血通絡、清肺化痰的作用,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管血液的流通和保持血壓處于正常范圍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34%,高于對照組的75.47%(P<0.05)。說明,溫膽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治療高血壓疾病,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半夏與天麻聯合使用,能極大程度發揮其除風痰、止眩暈的功效,同時,加入白術,可對天麻功效起到輔助作用,強化了天麻祛風通絡、平抑肝陽、息風止痙的功效,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茯苓、竹茹、枳實再加入陳皮,不僅能對患者的脾胃進行調和,而且還能行降逆止嘔的功效,若再添加甘草,不僅能對藥性進行調節,具有溫中緩急的功效,還能對患者起到理氣止眩的作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化痰息風、健胃祛濕的功效,主治風痰上擾證,對脾虛生痰、肝風內動患者的癥狀起到緩解甚至消除的作用,其中健胃祛濕為治本,化痰息風為治標;溫膽湯具有理氣化痰,和胃利膽的功效,主治頭眩心悸、夜多異夢、嘔惡呃逆,對頭暈目眩、血淤內阻、氣血不通患者的癥狀起到明顯改善作用。溫膽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使用,通過對患者的血壓水平進行調節,可降低血管細胞受損程度,間接的保護了血管的正常功能,從而促進內皮功能的改善,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溫膽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治療高血壓患者的效果顯著,能有效的提高臨床療效,穩定血壓水平,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