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徐鋒,宋世凱
(廣東省惠陽三和醫院普外科,廣東 惠陽 516211)
疝是外科常見疾病,導致該病原因為患者機體中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正常位置,通過薄弱點、空隙或缺損進入另一位置,疾病常見直疝、斜疝、復發疝、白線疝、切口疝及股疝等類型。患病后可見腹股溝和陰囊腫塊,且會產生牽引痛,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1]。因此,應及早進行手術治療。但不同疝氣手術實施效果存在差異性,會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損傷。以往主要使用傳統疝修補術治療,該方式可有效治療患者疾病,而與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方式比較,會造成較大機體損傷,后者臨床中應用效果更加理想,既可減少手術對患者影響,又可促使其快速恢復,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2]。本研究旨在探討采用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對成人疝氣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成人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19~81歲,平均年齡(48.8±1.3);病程1~18年,平均病程(7.14±1.07)年。治療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18~82歲,平均年齡(49.2±1.2)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7.11±1.15)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疝氣;②患者年齡>18歲;③無手術相關禁忌證;④無麻醉藥物相關禁忌證;⑤無凝血功能障礙;⑥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疾病相關資料不完整;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③免疫系統宮功能障礙;④有認知功能、精神意識功能障礙患者;⑤有傳染性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疝修補術治療,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選取適合體位,麻醉成功后,于患者側腹股溝內切開,做適當大小切口,充分暴露腹股溝韌帶、恥骨結節、聯合腱及疝囊,使用手術刀游離于病囊,切斷病囊內頸部,暴露聯合腱及病囊,對高位進行結扎處理,分離處理內部各層組織,使用Bassini修補術治療后關閉腹腔。
治療組采用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先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并取適合體位,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達到麻醉效果后,于患者腹外斜肌間做一切口,確定疝囊位置,于環內口精索游離,檢查疝囊大小,對于較小疝囊進行游離處理,直至病囊頂部;對于較大疝囊,先進行斜行橫斷處理,高位結扎,曠置遠端,剝離處理后使用網塞填充內環口,并進行縫合,使用適合平片修補,在以不可吸收線縫合平片,將片平片固定于腹股溝韌帶、恥骨腱膜和腹直肌鞘,縫合后進行腹壁組織無張力縫合。
術后兩組均給予抗感染、抗炎等治療,適當給予鎮靜或鎮痛藥物減輕患者不適感。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②觀察術后患者疼痛程度評分,評分標準參考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其中最低分為0分,表示無任何疼痛,1~3分表示會產生輕微疼痛,4~6分表示疼痛較明顯但尚可忍受,7~9分表示疼痛非常嚴重,10分為最高分,表示疼痛劇烈且難以忍受[3]。③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術后創口感染、積血積液、尿潴留、異物感和陰囊腫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治療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 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45 45切口長度(cm)1.43±0.25a 3.37±0.70手術時間(min)43.25±2.47a 68.36±3.65術中出血量(mL)28.37±1.95a 36.94±2.29下床活動時間(h)16.37±2.15a 34.65±2.58住院時間(d)4.87±0.73a 8.02±0.81
2.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組疼痛程度評分為(2.49±0.58)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40±0.8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疝是臨床常見疾病,包含多種類型,其中,腹股溝疝最為常見,發病率占全部疝氣類型的90%以上,疝氣患者股溝位置可見明顯腫塊,保持平臥狀態時腫塊會消失,可發生于不同年齡和不同人群[4]。一般成人疝氣無法自愈,患病初期會出現消化不良、疼痛和腹瀉等癥狀,導致患者身體產生嚴重不適感,同時,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若未能及早采用有效措施及時進行治療,會導致病情不斷加重,出現腫塊嵌入陰囊現象,進而對患者日常生活與行動產生影響,嚴重者導致腸壞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及早進行治療[5-6]。
成人疝治療中以手術方式為主,通常主要采用傳統疝修補術治療,在切斷疝囊后,使用縫合術拉近缺損處,并使用可吸收線將兩端連接,對缺損處進行修補,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但傳統疝氣治療方式存在明顯缺陷,會拉傷肌肉,且術中切口較大,手術操作時間長,使患者創口長期暴露于空氣中,導致術后疼痛程度加重,產生一系列并發癥,患者恢復時間長,預后效果不佳[7-8]。隨著醫學技術發展,無張力疝修補術逐漸被應用于疝氣治療中,該方式操作間斷,且對患者造成創傷小,術中出血量低,手術時間短,可減輕對患者影響,促使患者術后快速恢復,利于減輕其疼痛程度和術后感染、腫脹等并發癥,與傳統疝氣治療手術比較,安全性更高。且術中采用平片進行修補,實現了重疊縫合,可避免周邊生物組織張力,減少對患者機體損傷,促使其快速恢復,臨床使用效果理想[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切口長度和手術時間等手術相關指標,患者疼痛程度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傳統疝修補術治療方式比較,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對成人疝氣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更加理想。
綜上所述,對成人疝氣患者使用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可縮短手術創傷,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腹部暴露時間,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利于加快恢復速度,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同時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治療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