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遼寧 沈陽 110031)
尿酸是人體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若尿酸排泄障礙,過 多沉積于人體腎臟,將會引發高尿酸血癥。由于慢性腎衰竭患者腎小球濾過率降低[1],體內尿酸的排泄會受到影響,故慢性腎衰竭患者多合并高尿酸血癥,在兩種疾病同時存在且發展的情況下,高尿酸水平會對腎功能造成影響。目前,高尿酸血癥的治療主要遵循減少嘌呤攝入、降低尿酸含量等原則,別嘌呤醇作為高尿酸血癥患者常用的治療藥物,雖然可對黃嘌呤氧化酶發揮競爭性抑制作用,有效減少尿酸的生成,但其他嘌呤的活性會隨之受到影響。非布司他屬于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其可發揮抑制氧化型、還原型黃嘌呤氧化酶的作用[2],且降尿酸效果優于別嘌呤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非布司他治療慢性腎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腎衰竭非透析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藥物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35例。參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5~75歲,平均(56.87±5.22)歲;病程10~30個月,平均(18.54±1.54)個月;糖尿病腎損害7例,高血壓腎損害6例,慢性腎盂腎炎1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研究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6~75歲,平均(56.74±5.60)歲;病程10~30個月,平均(18.62±1.49)個月;糖尿病腎損害8例,高血壓腎損害8例,慢性腎盂腎炎9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尿液檢查、血常規檢查、腎功能檢查等明確為慢性腎衰竭;患者經尿酸檢查、血尿酸檢查等確診為高尿酸血癥;②患者與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已接受替代治療者;②合并痛風性腎病或原發性高尿酸血癥者;③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者;④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 兩組在治療期間均調節飲食,以低鹽、低蛋白與低嘌呤食物為飲食原則。在此基礎上,參照組應用別嘌醇片(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68,規格:0.1 g×100片)口服治療,每天1次,每次50 mg,每周遞增50~100 mg,日劑量增加至300 mg,分3次服用,日劑量<600 mg。研究組應用非布司他(江蘇萬邦生化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58,規格:40 mg×14片)治療,起始劑量為40 mg,每天1次,連續服用14 d后,若患者血尿酸水平仍高于6 mg/dL,則增加劑量至80 mg,每天1次。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BUN、SUA、Scr)、IL-1β與NALP3水平。②比較兩組療效與不良反應(肝酶升高、皮疹、痛風急性發作)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若患者治療后SUA下降至正常水平,降幅≥25%,為顯效;若治療后SUA水平基本正常,降幅≥15%,為有效;若治療后SUA水平無變化,或降幅<15%,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BUN、SUA和Sc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BUN、SUA和Scr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s)
注:BUN,血尿素氮;SUA,血尿酸;Scr,血清肌酐。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參照組(n=35)研究組(n=35)t值P值BUN(mmol/L)治療前23.54±3.24 23.20±3.16 0.175 0.562治療后18.30±2.51a 14.48±2.43a 2.534 0.019 SUA(μmol/L)治療前548.65±57.35 549.60±57.42 0.028 0.620治療后387.94±32.42a 318.61±30.16a 3.568 0.015 Scr(μmol/L)治療前289.64±20.30 289.57±20.25 0.006 0.865治療后260.43±23.15a 228.59±23.64a 2.284 0.018
2.2 兩組治療前后IL-1β、NALP3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1β、NALP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IL-1β、NALP3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IL-1β、NALP3水平比較(±s,ng/m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IL-1β、NALP3水平比較(±s,ng/mL)
注:IL-1β,白細胞介素1β;NALP3,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3。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參照組(n=35)研究組(n=35)t值P值IL-1β治療前1 015.21±68.54 1 018.08±68.67 0.070 0.584治療后930.24±40.57a 825.22±40.74a 4.302 0.010 NALP3治療前9.85±1.16 9.87±1.10 0.029 0.615治療后8.54±0.59a 7.23±0.42a 3.742 0.013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參照組顯效15例,有效11例,無效9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4.29%(26/35);研究組顯效20例,有效14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34/3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χ2=7.467,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參照組肝酶升高1例,皮疹1例,痛風急性發作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43%(4/35);研究組肝酶升高1例,痛風急性發作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3/3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腎臟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由于慢性腎衰竭患者腎功能受損,使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尿酸排泄障礙,造成體內尿酸大量沉積,故大部分慢性腎衰竭患者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會合并高尿酸血癥。與此同時,慢性腎衰竭患者SUA水平較高,且腎臟內沉積的尿酸也會引發炎癥反應[3],并抑制一氧化氮合酶、上皮間質轉分化,在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下誘發腎臟血管病變或腎小管間質損傷,因此,降低尿酸水平是治療慢性腎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關鍵[4]。
別嘌呤醇和非布司他均是抑制尿酸生成的代表藥物,別嘌呤醇是具有抑制黃嘌呤氧化鎂作用的次黃嘌呤異構體,可減少尿酸生成,降低血液中尿酸濃度。非布司他則是通過減少血清尿酸含量而發揮治療作用的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與別嘌呤醇區別在于,非布司他的結構是非嘌呤類似物,用于治療慢性腎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不僅可選擇性抑制黃嘌呤氧化酶[5],而且降血尿酸效果更為優越,對嘧啶代謝、嘌呤活性并不會造成較大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BUN、SUA和Sc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BUN、SUA和Scr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與王卓娜[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非布司他改善患者腎功能的效果優于別嘌呤醇。雖然別嘌呤醇也能降低尿酸含量,但禁止用于明顯血細胞低下、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非布司他服用后經腎臟排泄較少,在輕中度慢性腎衰竭患者治療中具有較高安全性。同時,SUA水平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患者應用非布他司治療后SUA水平顯著下降,表明慢性腎衰竭進展速度隨之減緩,有利于減輕疾病對患者腎功能造成的影響,并促進預后改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IL-1β、NALP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IL-1β、NALP3均已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P<0.05),與丘昭文等[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患者應用非布司他治療后病情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別嘌呤醇。在高尿酸血癥炎性反應中,IL-1β與NALP3是主要的炎性因子,且可對患者病情提供依據。NALP3在機體發生溶酶體、活性氧裂解等情況時會被激活[8],并釋放IL-1β因子,在引發炎癥反應的同時加重患者病情,患者應用非布司他治療后,IL-1β與NALP3水平均下降,表明患者炎癥反應減輕,且腎功能與病情均得到顯著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χ2=7.467,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患者服用別嘌呤醇、非布司他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但后者可取得更為理想的療效。分析原因為,SUA水平過高可使胰島素呈抵抗狀態,且嘌呤代謝紊亂會促進血栓形成[9],使腎小球處于高凝狀態,不利于病情恢復。患者應用非布司他治療后SUA水平降低,一方面有利于促進病情與癥狀的改善,抑制病情進展,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血管內皮功能與電荷屏障受損[10],延緩腎功能的惡化。
綜上所述,采用非布司他治療慢性腎衰竭非透析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療效顯著,可減輕炎癥反應,促進患者腎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