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勇,秦陽,馬駿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普外四科,遼寧 沈陽 110000)
乳腺癌不僅是局部病變,也是全身性疾病,臨床除手術治療以外,也能采用化療、放射治療、中醫治療等方式進行治療[1]。乳腺癌有多種表現癥狀,常見的包括:乳腺疼痛、乳腺腫塊、乳頭溢液、皮膚凹陷或腋窩淋巴結腫大等。乳腺并不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早期乳腺癌并不致命,且早期乳腺癌患者通常進行保乳治療可達到根治效果[2]。但若乳腺癌細胞喪失了正常細胞的特性,細胞之間的連接松散,會導致脫落。一旦癌細胞發生脫落,游離的癌細胞會隨著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癌細胞轉移,以至于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常見腫瘤,而且有的保乳手術切除了患者的部分乳房后可能會導致患者痊愈后的乳房外觀不對稱,從而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所以在開展保乳手術的同時應給予乳房適當的整形,以避免患者因手術再次造成新的機體創傷[3]。20世紀60年代的乳腺癌根治手術后患者發生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率為25%,而手術后進行放療,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率增加至52%。關于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32~62歲,平均年齡(54.81±18.52)歲;其中輕度癥狀35例,中度癥狀16例,重度癥狀9例;觀察組年齡33~65歲,平均年齡(56.37±16.92)歲;其中輕度癥狀36例,中度癥狀17例,重度癥狀7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癌者;②入院前無放化療治療史者;③非乳腺癌復發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腫瘤者;②入院前3個月內有外科手術史者;③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存在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⑤肝腎功能嚴重損傷者。
1.2 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給予抗感染、營養支持、抗菌等常規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保乳治療,經過診斷確定腫瘤位置,患者采用平臥位,根據患者腫瘤大小選擇適合的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距離腫瘤1 cm處完整切除乳腺腫瘤,并將邊緣組織送去快速病理活檢。切緣若檢測為陽性需擴大切除,直到切除邊緣為陰性為止。選擇單純縫合乳腺組織,通過血清消腫修復填充[4]。
觀察組采用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治療,經過診斷確定腫瘤位置,患者采用平臥位,根據患者腫瘤的大小選擇適合的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距離腫瘤1 cm處完整切除乳腺腫瘤,并將邊緣組織送去快速病理活檢。切緣若檢測為陽性需擴大切除,直到切除邊緣為陰性為止。如果切除部分<乳房的20%,則選用腺葉瓣游離的方式進行修復。但如果切除部分為乳房體積的20%~50%,則需將附近的皮瓣轉移過來修復,同時需將偏移位置的乳頭和乳暈移到和側乳頭所對稱的位置[5]。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中指標,包括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引流量及出血量[6];②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皮下出血、上肢淋巴水腫及皮瓣壞死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時間短于對照組,引流量及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手術時間(h)1.84±0.32 3.12±0.64 23.456<0.05引流量(mL)223.45±34.91 547.65±41.25 59.472<0.05出血量(mL)85.64±25.64 171.54±30.54 20.438<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皮下出血,上肢淋巴水腫以及皮瓣壞死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飲食結構發生改變,導致乳腺癌發生率提高。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多發于女性人群的惡性腫瘤,且目前乳腺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有研究認為,可能與患者體內病毒、雌激素及自身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乳腺癌主要癥狀表現為乳頭凹陷、乳房上有明顯腫塊及部分皮膚出現嚴重水腫等[7]。乳腺癌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疾病,也給患者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如未能及時進行治療,出現疾病惡化,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乳腺癌的治療效果與疾病的發現時間密切相關。臨床對于乳腺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要方法[8]。
當患者出現疑似乳腺癌臨床癥狀時需立即就醫檢查,且保乳手術經全面的發展和改善,已慢慢走向成熟并取得良好治療效果。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是由傳統的常規保乳手術經改良衍生而來的[9]。本研究發現整形保乳手術的臨床價值更高,效果更好,同時患者的接受程度較高,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對于乳腺癌患者,術后通常會采用放療或化療的形式輔助恢復,但放療與化療均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如掉發、惡心干嘔及體質量下降等。如果選用藥物治療,可能會導致治療效果緩慢,反而不利于患者后期病情的恢復及控制[10]。上肢淋巴水腫可能會發生于術后任何時期,可能在手術后立刻出現,也可能會在手術后30年才出現。上肢淋巴水腫的臨床表現為側上肢增粗,上肢的周徑增加超過2 cm,可能會引發患側上肢產生疼痛、肢體變形甚至發生功能性障礙,并可能會繼發感染,如果發生感染將會進一步的造成淋巴管腔硬化并發生閉塞會加重水腫。術后輕度上肢淋巴水腫在幾個月內即可緩解,但上肢腫脹嚴重者很難自行恢復,因此,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的效果均具有局限性,且需控制食鹽的攝入量。皮下出血也屬于病癥,根據皮下出血的直徑大小可以分為:≤2 mm稱為瘀點;3~5 mm稱為紫癜;>5 mm稱為瘀斑;而呈片狀的出血且有皮膚顯著隆起則稱為血腫。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皮下出血,需注意是否出現牙齦出血、鼻出血和發熱等情況,并及時就醫檢測,以進一步治療。治療時采用改進的注射方法可降低皮下出血發生率及避免大面積出血,有規律地輪換注射部位也能減少皮下出血發生率及出血面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引流量及出血量均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引流量及出血量,提升手術成功率,降低手術風險。觀察組皮下出血、上肢淋巴水腫及皮瓣壞死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可降低皮下出血、上肢淋巴水腫及皮瓣壞死等并發癥發生率,為患者術后的恢復增添了一層保障,使患者可更放心的選擇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
綜上所述,乳腺腫瘤整形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不僅可降低乳腺癌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引流量和出血量,還能降低手術風險和皮下出血、上肢淋巴水腫及皮瓣壞死等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