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十九大繼而提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教育高質量發展”,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梢哉f,從內涵式發展到高質量發展再到高質量教育體系,既意味著黨對高等教育不斷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意味著黨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同時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和發展策略迎來了全面轉換的新時代。
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準確理解其核心內涵,把握其本質特征,即什么是高等教育體系,何謂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有哪些特點。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體系是個系統性概念,具有整體性、全局性、協同性,通過系統的頂層設計,包括系統目標、發展次序、相互關系、體制機制、組織框架等安排,從而實現系統的整體功能。我國長期以來實施計劃經濟體制,一直重視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開放之前,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管理體制制約,高等教育體系發展和建設實際上發育不良,表現為體量小、結構單一、實力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力增強,政府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了一系列計劃和工程,極大促進了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和質量提升。然而,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和矛盾,最突出的莫過于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高校間差距在不斷擴大,影響著整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和高質量發展。這說明,以往的局部優先或非均衡性發展戰略,至少在體系建設上并非最優的,也是難以為繼的。進入新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四次產業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加快的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轉換,百年未有的世界新秩序新變局對高等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和優質教育需求的愿望也越來越迫切,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做出體系和格局上的調整,這就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新目標新任務。而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首要的是應該深刻認識和把握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本質特征。
一是鮮明的方向性。質量首先是一種矢量,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所謂教育質量,最一般意義上理解為對教育目的或目標的實現程度,這就意味著,教育質量即實現了的教育目標。毫無疑問,教育目的目標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教育質量也必然表現出明確的方向性。在我國,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方向性,根本之處在于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性質,回答和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堅持黨對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高等教育必須扎根中國大地,毫不動搖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更多更好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超前的引領性。首先,高等教育要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有效發揮引領性。高等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層次,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進程的持續深入,越來越多的適齡人口加入到高等教育行列,甚至不遠的將來,高等教育可能吸收全部中等教育人口。如此,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成為基礎教育體系的最后歸宿,同時高等教育也必將對整個教育體系起到系統整合和最終質量檢驗的評價功效。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目標方向、教育模式、質量標準、規格要求等,自然對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起著引領性作用,而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又反過來進一步驗證著基礎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其次,高等教育對國家社會發展具有引領性。相對于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具有直接而緊密的相關性,它總是能夠洞察經濟社會的變化,是經濟社會進步的晴雨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發展,高等教育之于經濟社會的地位與價值發生了質的變化和躍遷,從以往處于經濟社會的邊緣到走進經濟社會的中心,從過去的適應社會發展轉移到引領社會發展和進步。如果說過去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是動力站,那么,今天的高等教育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和風向標。大學通過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知識服務實現推動國家社會發展與進步,尤其在新的信息技術革命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大學的指引,經常出現大學的某個新專業帶動一個新部門甚至一個新產業的現象,大學成為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孵化器,許多重要的創意創造與發現發明,首先發生在大學部門。當然,大學的文化屬性與品格,也總是給現代經濟社會和技術社會以終極價值與人文思想的觀照,大學是社會進步的燈塔。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和人類發展的引領性,日益成為衡量高質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標準。
三是協同的高效性。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既不是其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或某個環節的高質量,也不是各部分質量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環節、各個部分、各個主體在觀點、立場、價值、目標、資源、結構、組織、機制、運行等方面的最優匹配,即體系內部每一環節、每一部分、每一方面都應在其各自合理定位及其分工的基礎上實現最優化發展和質量最大化,進而實現整個系統對內對外價值功能的最優化最大化。協同的高效性,不僅要求高等教育實現規模、結構、質量與效益的一致性或同步性,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更要求構建起高質量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在政府、高校與社會之間建立良性互動的關系、制度與機制,發揮各利益相關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共同治理中滿足不同主體的利益需要,以此不斷提升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從而通過最佳的治理結構產生最佳的治理效果,促進高等教育價值與功能的最大化最優化。
四是強勁的創新性。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創新性,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這種體系能夠培養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才干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經濟社會發展也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然而,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優,是最大的短板和軟肋,歸根到底是我們缺乏創新性和領軍性人才,所以才出現許多尖端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傳統教育觀、人才觀、知識觀和課程觀,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政化管理體制機制,落后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阻礙著創新人才培養,所以,為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對現行的高等教育從理念到制度,從目標到內容,從方法與手段進行整體的、綜合和全面的改造。另一方面,這種改造,亦即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上的制度創新,必須建立一種使高等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經濟社會變化而不斷更新變革的機制與手段,高等教育必須向社會系統開放,只有在開放的系統格局中才能找到調整與改變的目標、方向與路徑。
五是顯著的公平性。平等、公平和均衡,是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目標追求和本質特點。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不是某一階段、某一層面或某一局部環節的單兵突進,而是整體的均衡、協調與平等,是有公平的高質量和高質量的公平。地區之間、民族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具有享受平等地接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必須打破以往形成的封閉和固化,打破政府指定或人為分等的非均衡優先發展政策,實行人員、物質、信息等資源的流動與整合。當然,高質量的公平、平等與均衡發展,不是簡單的平均主義,也不是抹煞差異,而是在尊重差異與多樣性前提下的高質量發展,是起點公平與程序正義的高質量發展,從而使每一所高校都有獲得更好發展的機會,都能夠追求卓越。與此同時,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是以人為本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它歸根到底是為人民服務,體現人的價值,不僅僅是擴大民眾接受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機會,而且為民眾提供日益豐富和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根本解決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供給不充分不均衡問題,最終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六是高度的開放性。前面提及,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這種開放性,既指系統內部結構、功能、內容、資源之間的開放,也指高等教育與其外部大系統之間的全面開放與交換。開放是系統穩定和良序發展的基礎,也是系統實現知識創新、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活力源泉。孤立和封閉無法真正建立起一流大學,也無法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從歷史上看,最早的歐洲中世紀大學一開始就表現出鮮明的開放性、世界性。全球化時代,大學內部之間跨學科專業以及大學與社會產業行業間的跨界交叉融合發展、共建共享是當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點。開放性不是不要民族性,也不是否定中國特色,而是必須在堅持中國特色前提下,敢于和善于吸收世界各國辦高等教育的經驗,特別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經驗,并且也要善于把中國自身的經驗、模式、話語有效地推廣出去,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成為世界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上述幾個方面的本質特征,對于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至關重要。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特征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為條件。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既是目標理想,又是行動過程,還是最終結果,是目標、過程與結果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在推進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道路上,困難很多,絕非坦途,需要對復雜性、艱巨性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行動準備,增強緊迫性自覺性,強化創新性和責任擔當,久久為功,方得始終。
收稿日期:2021-09-03
基金項目: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理念、標準、機制與方法”(21AZD068)。
作者簡介:劉振天(1964-),男,吉林榆樹人,教育學博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原理、質量管理與評價研究;廈門,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