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在新時代教師教育轉型與深化發展的背景下,剖析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意蘊,探尋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意蘊
(一)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新時代,隨著教師教育轉型發展,對教師教育內涵的理解需要秉持開放的理念,從整體的視角界定教師教育的豐富內涵。教師教育是指基于終身教育理念和全面發展思想,對教師進行職前培養、入職指導和職后進修培訓的一體化教育[1]。人才培養結果質量、運行過程質量和支持條件質量等體現了教師教育發展的水平。質量由“質”和“量”二字構成,“質”是指主體對事物的根本屬性的判定,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根本特質,是主體對事物的價值判斷;“量”是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客觀特性,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累積程度,表明了事物發展的特定水平或者程度。因此,質量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的根本屬性與發展水平的體現。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指出,質量是事物的固有特性滿足主體要求的程度,包括產品、服務、過程和體系質量[2]。教師教育質量是一個系統性概念,它是指“教師教育的條件、過程和結果各個環節的效果和素質,具體包括教師教育機構質量、教師教育課程質量、教師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教育培養或培訓的人才質量即教師候選人質量”[3]。教師教育質量是教師教育活動運行水平及其成效的體現,是對教師教育所培養人才的規格、水平及其促進社會發展程度的反映,通常包括教師教育的結果質量(如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發展水平)、教師教育的過程質量(如教學質量、課程質量、教師教育治理質量等)和教師教育保障的質量(如教學設備的先進性、教學條件的支撐水平、現代信息技術的實效性等)。
根據以上分析,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指以高素質、專業化和創新型教師培養為目標,教師教育多元主體之間協同合作,推動教師教育有序運行,不斷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的過程。它既是對教師教育體系質量的反映,又是對教師教育運行質量的表征,更是對教師教育實踐成效的彰顯,具有整體性、開放性、過程性和動態性等基本特征。在實踐中,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現為高質量的教師教育體系和高水平的教師教育治理能力,而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培養是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
(二)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四重意蘊
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反映了教師教育活動對師生發展的積極功能和促進作用,是一個系統推進的過程,體現了教師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從其所指涉的領域、概念內涵以及整體特征而言,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以下四層意蘊:
第一,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所指涉的領域是教師教育領域,它以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為理念,聚焦教師的培養、培訓和綜合素養提升,具有明顯的師范性、道德性、教育性和育人性特質。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強調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指導和職后培訓一體化發展,既在時間向度突出教師教育歷時性的高質量發展,又在空間向度強調不同場域形成正向合力,促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
第二,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既涉及教師教育過程中教師教的質量,又包括學生學的質量,同時教師教的質量主要以學生學的質量來體現,注重以學定教、教學結合、教服務于學。人才培養是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導向和實踐指向,教師教育的頂層設計和實踐運行應始終圍繞優秀教師的培養來展開。因此,高素質、專業化和創新型教師的培養是衡量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指標。
第三,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整體性,它是教師教育領域諸多要素質量的綜合體現,是對教師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表征,是對教師教育發展水平的系統反映,具體包括教師教育理念的先進性,教師教育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和先導性,教師教育者的專業性和引領性,教師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完整性與前沿性,教師教育方式方法的適宜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教育過程的合規律性,以及教師教育評價的及時性、教育性與發展性,等等。
第四,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動態性和發展性,是質和量的統一,教師教育質量反映了特定時期或者特定階段教師教育的發展水平。隨著教師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深化,教師教育質量亦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并隨著量的積累,實現質的突破。為此,全社會需要秉持發展的眼光和前瞻的思維看待和理解教師教育質量,并以未來的眼光審視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尤其是以未來社會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為著眼點,高位引領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我國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推進的過程,關涉到教師教育體系及其運行實踐等多種因素。新時代推進我國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可以實施價值引領戰略、頂層設計戰略、主體協同戰略和評價改進戰略。
(一)價值引領戰略
針對教師教育發展方向模糊、定位不清、價值游離,以及教師教育同質化發展等問題,我們只有盡早地厘清教師教育發展價值,方能引領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是育人之本,人才是強國之本;教師強則教育強,教育強則國強。價值引領戰略旨在廓清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選擇,找準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定位,進而明晰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一方面,從高等院校的功能來看,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是為人才培養服務的。據此,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以高素質、專業化和創新型教師的培養為根本價值導向。整個教師教育體系以及運行實踐要以優秀教師培養為邏輯起點和歸宿,在此基礎上,強化科學研究,加強社會服務,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另一方面,在教師教育體系中,由于各級各類教師教育機構的歷史、定位、發展目標及其條件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除了追尋質量外,還應注重其特色。高師院校需要走適合自身學校實際的個性化發展之路。為此,特色化發展是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旨歸和方向引領。這就要求各級各類教師教育機構明晰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分析自身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底蘊,基于當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愿景,結合地域文化,彰顯教師教育特色,推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頂層設計戰略
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運行中,教師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宏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密切相關。從關系思維來看,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涉及多維復雜關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加強頂層設計是對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超前謀劃和系統安排,有助于確保教師教育實踐在多重關系中有序運行。具體而言,新時代推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未雨綢繆,統籌考量教師教育與多重因素之間的關系,既要看到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為教師教育發展提供的條件支持,又要明晰新時代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強國戰略對教師教育發展提供的新機遇和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在厘清并處理好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多重關系的基礎上,需要對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行頂層設計。首先是對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進行優化設計,如時間向度的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長遠目標,內容向度的體系發展目標、能力建設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等。其次是對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進行合理設計,包括職前階段、入職指導階段和職后階段教師教育過程的連續性和銜接性,各個學段教師教育過程的一體化設計,各個學年、學期教師教育過程的統籌安排,特定學段、學年、學期中教師教育過程各個要素的優化組合等。再次是對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經費保障與支持條件等進行統籌考慮和合理計劃,這涉及教師教育運行經費的籌措、合理預算與使用,教師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運用,以及教師教育時空要素的優化設計等。
(三)主體協同戰略
在教師教育實踐中,不同主體之間相互獨立、各自為政與缺乏共識等問題,容易導致教師教育運行不暢、發展受阻。為此,新時代推動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主體協同戰略強調通過教師教育多元主體之間的“共治”,實現教師教育“善治”,進而推動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推動教師教育協同治理和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需要明晰不同主體的地位、功能及其責任邊界,這是實現多元主體之間協同合作的前提。只有各個主體定位清晰、職能明確、職責分明,才能有助于減少教師教育治理過程中的“越俎代庖”和“錯位指導”現象,同時也能夠防止教師教育事務中的主體缺位和相互推責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講,“各司其職”“各擔其責”是教師教育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創新促進教育教師高質量發展的運行機制,促進教師教育多元主體之間協同協作。一是強化愿景引領機制,即形成多元主體之間關于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共同愿景,進而充分發揮愿景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引領作用。二是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即通過常態化的有效溝通,促進多元主體之間交換意見、共享信息,并就存在的分歧與差異等展開充分討論,促進問題解決。三是完善利益保障機制。多元主體在各司其職、完成各自工作任務的基礎上,走向協同合作,需要打破各自既有的、習慣的“舒適區”,這不僅意味著各主體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可能帶來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只有通過制度建設、條件支持等舉措保障多元主體的既有利益,并在此基礎上促進主體間的利益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最大化,才能真正激發不同主體的內驅力,促進多元主體之間協同協作。
(四)評價改進戰略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在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過程中“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評價改進戰略不僅強調對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及其成效進行測定和價值判斷,而且更為注重對評價數據及結論的合理運用,為教師教育改進提供積極的反饋信息和建設性策略。據此,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秉持發展性評價和教育性評價理念,實施多元評價和綜合評價,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建、評建結合,切實助力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建設。具體而言,一是注重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的結合。新時代教師教育質量的判定既要看其人才培養(尤其是高素質、專業化和創新型教師培養)的效果,還要全面審視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質量,包括教師教育體系建設質量、教師教育運行質量、教師教育機構管理與服務質量等。二是開展增值評價,以個性化的評價方式促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要通過對特定教師教育機構在不同時間段綜合水平的縱向比較,揭示教師教育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水平。開展增值評價,不僅有助于判定教師教育實踐在時間流變中的發展水平,也能夠為教師教育主體的問題反思和經驗總結提供事實依據。三是提升評價的現代化水平,轉變評價理念,優化評價手段和方式,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等,實現對評價信息的全樣本搜集、精準化測評和科學化運用。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研究”(17JJD880001);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高師院校教師教育類多元混融式課程資源開發研究”(Hnjg2021ZD-14)。
作者簡介:李森(1964-),男,四川宣漢人,教育學博士,海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海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海南省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基地”主任,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師教育和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海口,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