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巖
自《平度市學前教育游戲活動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實施以來,我們堅持從幼兒園實際出發,統籌考慮,努力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使幼兒在自主游戲活動中獲得發展。
“懶”,做好支持者
“自主游戲”中,教師挖掘游戲素材,做游戲前的準備,無微不至地指導游戲……但孩子們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并不高。這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做一個“懶”老師。
選擇游戲,教師要“懶”。看到孩子對教師設計的游戲興致不高時,教師不貿然給予,而讓孩子自行拓展。如在“車類游戲區”,教師了解到孩子有出租車載人的意向,便做了“五一小長假”的主題談話,孩子們知悉人們旅游有租車的需求后拓展出研究導航、商討價錢等內容,游戲火熱起來。
提供材料,教師要“懶”。游戲前,為孩子做足經驗準備非常有必要,而材料的準備做到“缺七少八”即可。材料的不充足可以誘發孩子思考探究,提升游戲水平,增強同伴合作意識。
游戲過程,教師要“懶”。游戲中,某些時刻教師的“視而不見”或“無暇顧及”會促使孩子調整思路,努力謀求自行解決問題的辦法。
游戲評價,教師要“懶”。游戲評價時教師要“懶得”動口,多讓孩子表達收獲感知,教師可進行認可、助推和提升。
放,做好參與者
游戲過程中,要做到真正放手實屬不易。教師要豐富孩子的經驗,即使游戲發生狀況也不會措手不及并能有效保護。另外,教師要以游戲伙伴的身份貫穿于游戲全程。
時間的放。日常工作中,幼兒園需嚴格按照一日作息時間安排開展活動,但當受一些突發情況影響而促使游戲時機達成時,我們會對游戲時間做靈活調整。
內容的放。對于游戲內容,教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商討,必要時可根據游戲的開展情況提出建議。如在“農味燒烤鋪子”中,開展訂桌與送餐服務、招收小時工等都是孩子們根據已有經驗商定的。游戲發源于內心,活動有血有肉,孩子們增強了自信,彰顯了個性。
材料的放。游戲前,教師為孩子提供低結構的地域性材料、廢舊物品等,開拓其多元思維。
角色的放。游戲過程中,教師們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游戲角色不再墨守成規。當孩子自主生發出情節時,教師保護其奇思妙想,必要時適度予以啟發拓展,促使其在游戲中對生活進行多維度感知、再現,不斷提高游戲水平。
助,做好引導者
自主游戲中,教師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游戲行為是基本原則,但給予孩子適時適度的幫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孩子“力不能及”時,教師給予的幫助是有意義的。如在給“鳥寶寶送點心”的游戲中,因大樹太高,孩子們在落實捆扎鐵條與鐵條拐彎環節時遇到困難,此時教師以“大力士”的身份出現。小鳥享受“美食”的那一刻,孩子們歡呼雀躍。
當孩子“至瓶頸期”時,教師考慮的是如何給孩子“推波助瀾”。教師以草編營銷商的身份進入“百年編藝”區,督促“工人”拓展業務、限時增加產品數量來激發“工人”的積極性……全新游戲元素的注入使得游戲熱度再行攀升。
當孩子“想要放棄”時,教師的出現,為孩子建立了新的游戲經驗、挖掘了其游戲潛能,促使自主游戲煥發勃勃生機。
作為幼教工作者,恰當地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鼓勵、支持孩子的自主游戲行為才是真正地尊重兒童、呵護天性,才是真正體現兒童立場。讓我們繼續關注并解碼孩子,還他們一個完整的游戲世界。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