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淦峰 潘驍
摘要:文物古建筑是 史文化載體,承載了大量古代文化,是重要的歷史財富,更是人類歷史文明的瑰寶。一直以來,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都備受社會各個領域人們的關注,這項工作有著極高的復雜性、持續性和特殊性,且防火安全管理難度較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文物古建筑火災發生概率,并保護文物安全,已逐漸成為相關人士重要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安全現狀
1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問題
1.1耐火等級偏低
我國的文物古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部分地區也有土木混合結構形式的文物古建筑。木材本身就屬于易燃物,再加上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木材中的水分含量極低,一旦遭遇明火就容易快速燃燒。而且很多文物古建筑都連片建造,如果某個建筑失火便會快速蔓延,造成大面積文物古建筑失火,建筑過火面積會特別大。此外,很多文物古建筑內還有很多字畫、綢緞等物品,甚至部分具有宗教色彩的文物古建筑內部還會進行供奉,蠟燭、油燈等物品比較多,一旦使用或管理不善就會出現火災。
1.2消防設施缺少,撲救難度增大
文物古建筑散布在山林、近郊的較多,布置在城市中心區的較少;遠離消防站的多,設置專兼職消防工作人員的少?;A設施較為落后的歷史街區配置的消防設施器材數量仍有不足,且布局不盡合理;古建筑外部消防水源規劃跟不上,因為年代久遠古建筑內部也基本沒有設置現代化的自動消防設施,導致文物古建筑一旦起火,發現早、處置慢。此外一部分古建筑由于歷史原因現為居民住宅,情況復雜,有的是產權人自己居住;有的古建筑雖然買賣有主,但是房屋卻長期空置,無人居住也無人管理;有的古建筑更是長期出租,多戶混居,居住者缺乏消防知識、不具備滅火逃生能力,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帶來一定不確定因素。
1.3消防安全管理跟不上
用火、用電不規范現象仍小部分存在,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私人產權的古建筑多為民居,普遍存在廚房用火、用電不規范的情況。部分私人產權的古建筑內的居民使用液化氣鋼瓶明火做飯的現象依然存在,明火的出現給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留下了隱患。個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沿街小商鋪,電線鋪設不規范、電線質量差的情況仍然存在。老街區道路狹窄,古建筑外無消防水源,防火間距較小,建筑耐火等級低,容易形成區域性火災隱患。有的古建筑出租給飯店、倉庫使用,使用者對火源、電源缺乏安全管理,容易造成一定危險性。此外有些級別不高的文物古建筑單位內部無專人負責消防工作,未有效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
1.4消防安全設計的缺失
文物古建筑一般是單體建筑所組成的組群形式,占據空間和建筑密度較大,其主要是當時的設計理念與用地規劃所限制,常常比鄰建造,如廊院或四合院的連體建筑。因建筑歷史悠久,當時缺乏防火間距設計意識,很多建筑群還有居民生活、生產經營。外加因房屋使用而產生的配電系統等沒有進行防火分隔,反而增加了火災危險性。且部分地區開發當地旅游文化事業,文物古建筑周圍產生的新建筑或其使用功能增加,但是消防安全管理沒有跟上,容易成災。
2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對策
2.1加強防火安全制度與管理體系建設
首先,必須針對文物古建筑防火制定合理的管理體系,明確各個層級管理人員的具體職責,確保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在縱向和橫向進行全面延伸,保證每個管理責任都能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崗位。在管理體系中,不僅要包含古建筑經營管理單位和消防管理部門,還需要有公安、市政、文化、城管等部門參與其中,使各個管理部門的工作目標變得更加明確。
其次,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實現消防安全管理標準化、規范化、常態化建設,通過健全的管理制度,讓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能落實到位,例如制定崗位責任制,使每個管理部門、管理人員都能明確自身承擔的責任和應當履行的義務,更可以在出現問題后將具體責任追究到各個部門或個人,避免出現“追責無人”的情況。
2.2提升管理人員消防意識
很多地方的文物古建筑建設于高山等偏遠位置,因地理條件、交通運輸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一旦發生火災危險,立即依靠消防救援隊伍消除險情是很有難度的。因此,不僅要完善基礎消防設施,還要加強管理人員的消防安全意識和消防撲救技能,在火災發生初期能夠對其及時控制,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若文物古建筑距離市中心不遠處,則可以利用市政管網完善配套設施,保證滅火裝置的使用功能與數量。按照消防管理規定,木材質或磚木結構的文物古建筑,應設計自動噴水滅火裝置,但是其耗水量較大,并不適合破損程度大、年久失修的古建筑。可以對其配置細水霧滅火裝置系統,發揮耗水量小、滅火速度快的特點,且不會對建筑產生巨大的損壞。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盡可能保留文物古建筑主體。
2.3積極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執行上,相關單位應落實安全評估、自主檢查與隱患整改機制,嚴格執行消防安全管理責任制度,且向管理部門與安全責任人承諾管理職責,積極踐行消防防治與化解火災危險。一方面,相應部門或單位應定期組織管理人員進行消防應急演練,提升消防安全意識,促使主體單位能夠自覺且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上級單位下派人員定期進行工作檢查,發現火災隱患限期整改。對于每一項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組織單位應予以政策和資源的支持。另一方面,當地應做好文物古建筑消防宣傳工作,提升群眾消防意識。
2.4設置微型消防站
訓練有一定消防安全知識、具備一定撲救能力的志愿消防隊員也是很有必要的。現場的工作人員最熟悉古建筑布局,能夠在火災第一時間開展現場處置,遠比專業消防隊更加迅速。同時配好必要的滅火裝備、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人員也是落實單位消防安全主體責任的最佳體現。除了必要的防火服、頭盔、水槍、消防水帶、對講機、斧頭以外,建議古建筑在微型消防站配置取水桶,在古建筑內的池塘邊配置吸水泵和過濾網。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文物古建筑保護工作中,消防工作極為重要,認真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利國利民,意義深遠。廣大文物工作者應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為指引,以文物古建筑零火災為目標,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開創中國文物消防安全管理新時代,使得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光芒閃耀在世界文化遺產之林。
參考文獻
[1]葉荻.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6):74-76.
[2]陳娟娟.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J].今日消防,2020(0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