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有一天,下班過天橋,我看到一個兩歲多的寶寶在自己爬樓梯,兩邊沒有可扶的地方,所以寶寶走得有點兒吃力,一邊邁開小胖腿登上臺階,一邊還要張開手臂保持身體的平衡,每走上一級臺階,她就會停頓一下,等自己完全站穩(wěn)之后,再繼續(xù)邁下一步。媽媽耐心地跟在身后,保護她的安全。當時來往的行人很多,還有不少推著自行車和電動車的人,但是媽媽看起來并不擔心,因為她知道應該與寶寶保持多遠的距離,既可以讓寶寶體驗獨立行走的快樂,又不會出危險。她也知道寶寶可能會遇到哪些危險,所以有信心放手讓孩子嘗試。
看到當時的場景,我突然想到最近我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兒童網絡安全。在那個虛擬的世界里,作為“移民”的我們經常還是一臉蒙,面對各種各樣迎面而來的危險毫無“逃脫”的經驗,就更別提給孩子提供最好的保護了。
面對環(huán)境的復雜和不可知時,不敢輕易放手,肯定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兒童是數(shù)字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數(shù)字時代。恐怕在他們的認知里,成年人沒有拿手機、所到之處沒有網絡,才是不正常的吧?!所以,沒收孩子的手機,切斷孩子與網絡的連接,堅決不許孩子觸碰網絡游戲,我認為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簡單粗暴的“保護” ,也許還會引發(fā)親子關系中劇烈的“地震”,反而讓事情變得更加不可收拾。
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在這期的《特別策劃》中,我們一直在和各位研究兒童網絡安全的專家探討這個話題。研究互聯(lián)網心理學的雷靂教授提出的“21世紀核心數(shù)字技能”及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ǎng)研究中心的方增泉教授、祁雪晶老師提出的“提升兒童網絡素養(yǎng)”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希望。然而,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我們成年人自己都經常迷失在網絡世界中,對網絡安全的認識還很不全面,其實是無法給孩子提供周到的保護的。所以我想,解決這個問題,恐怕需要我們父母自己先努力提升網絡素養(yǎng)。
首先,我們需要更加了解網絡,包括了解網絡游戲。比如,如果我們了解了網絡游戲中那些特別吸引孩子的內核是什么,也許就能通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滿足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而避免網絡成癮行為的出現(xiàn)。
其次,在使用網絡時,如果我們能做出良好的表率,比如使用網絡的時間有節(jié)制,在網絡上的言行更謹慎,在網絡安全的自我保護細節(jié)上更注意……以及更注重網絡可以提供的問題解決方式、學習資源和服務功能,而不僅僅是只使用網絡的娛樂化功能,也許會引導孩子從一開始就對網絡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養(yǎng)成良好的使用習慣。
最后,我們要承認,在這個虛擬世界里,“原住民”會比我們更具學習力和適應能力,因此做好前面所說,我們還真得放手讓孩子在這個世界中去探索、去反思、去適度碰壁,最終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和他們盡量在一起。陪伴、商量、相互監(jiān)督、共同探尋的姿態(tài),也許是目前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