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解密破譯、意圖理解、知識圖譜,這些詞讀起來很拗口,聽起來又很陌生,仿佛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其實這只是因為我們不太了解現在互聯網的前沿科學技術。實際上,這些“黑科技”,與我們生活在網絡世界中的安全息息相關。
受訪專家|李紅(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教師,博士)
互聯網科技的進步有時候已經超越了普通人的想象,很多原來我們在科幻片中才能看到的情節,已經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
智能音箱:24小時無休的“耳朵”
智能音箱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尤其對于有孩子的家庭來說,智能音箱幾乎是“標配”。孩子會把它當成一個隨時可以陪他聊天的“人”。每天早上睡醒,孩子會對著智能音箱說:“早上好!”它會立刻和孩子親切地打招呼,甚至還會把今天的日期、天氣等都逐一匯報。當孩子想聽一首歌,他可以對著智能音箱說:“我想聽《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只需要幾秒鐘,智能音箱就能很快地播放出這首歌。這樣便捷的玩具,都無須用手操控,只需要對著它說出指令,它就可以陪著孩子玩。很多父母是不是也覺得這樣的玩具可以將自己“解放”出來了呢?
這樣的智能音箱固然使用方便,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你可以隨時喚醒它,隨時對它提出要求——播放歌曲、播報新聞、回答問題……那么它是怎么能保持隨時隨地都能聽見要求的呢?答案顯而易見,因為它一直在“監聽”你的生活,如果你不將它徹底關機,那么它就一直在那兒靜靜地等待著召喚。這樣一想,是不是有點異樣的感覺?原來,你家里發出的任何聲音——與孩子互動、夫妻間的爭吵、工作上的電話會議……它都能聽見。
早在2019年,新聞中就曾報道過日本電子通信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個最新發現,有一種巧妙的技術可以將一種普通人既聽不見也看不見的激光指令遠程輸入到智能音箱設備中,那么,被攻擊的智能音箱可能就會在你的家里“自言自語”,甚至控制一些智能設備。這種能實施遠程入侵的“黑科技”雖然只是一個實驗,但是如果被別有用心的“技術控”利用,就是家庭的安全隱患。
我們可以讓家里的智能音箱也有“上班”和“下班”時間,即在需要的時候將它打開,陪孩子聊天、播放歌曲。不需要的時候,最好切斷電源,既能保護隱私,還能節約用電。
換臉技術:你看到的并不是你看到的
在一個視頻網站上,曾經播放過一個將劣跡藝人的臉換成其他人的臉的小視頻,一時間點擊量非常高,大家紛紛感嘆這項高科技真的太棒了,想看誰來扮演這個角色,就可以立刻換臉。還有一些手機App也有這樣的功能,可以做到兩個人一起合拍照片,但是將臉互換,看起來很好玩,很多父母也帶著孩子一起玩。其實AI換臉技術有尺度地用在娛樂功能上是可以的,但是這種操作簡便的技術其實也在對網絡安全構成威脅。
參與過研發這款軟件的程序員透露,只要拿到一個人的四五張照片,便可以用技術手段將這個人的人臉進行建模,只要照片拍攝的臉部位置足夠好,那么合成之后,就能很輕松地運用到其他視頻或者一些網絡功能上去。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孩子的照片如果被人惡意盜取并合成,然后用這樣的照片對孩子或其家人進行恐嚇和威脅,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換臉技術也帶來了很多法律問題和倫理問題,新出臺的《民法典》中對公民的肖像權有著細致全面的保護,換臉技術使用不當將是一種違法行為。關于一些公眾人物被惡意換臉造成嚴重形象影響的起訴已經有了許多,這一好玩的互聯網“黑科技”將面臨的修補安全漏洞的挑戰不小。
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照片的時候,應該盡量分享給自己熟知的人,而避免被陌生人拿到這些照片或視頻,減少未知的網絡風險的發生。
網絡痕跡:你不可能永遠藏在互聯網身后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某天在某個網站上搜索過一個商品之后,再去瀏覽其他網站時也會收到相同類型商品的推送;甚至,當你和朋友熱情地談論過某一個商品或者事件之后,再打開一些軟件,會收到相關的商品信息或相關新聞;又或者你總能接到一些奇奇怪怪的電話,對方知道你的姓名,甚至是你孩子的小名……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以上的現象并不罕見,但卻發人深思:我們在享受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和網上行為隱私卻沒有得到對應的保護,很容易落入黑灰產業中,進而對個人的利益造成損失。
在美國,曾經有一個研究所用一些搜索數據做調研,這些數據是搜索引擎公司將用戶的搜索內容匿名給研究所的,看起來并沒有泄露用戶的任何隱私信息。但凡事總有例外,有一個“黑客”閑來無事,調取了這份數據,雖然數據中并沒有用戶的個人信息,但他仍能通過爬取一個人日常搜索內容,從各種蛛絲馬跡中找到使用者,當他追查到一位真實的使用者時,這位使用者不愿意示人的隱私生活也就被這樣“曝光”了。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使用者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時候,并不知道數據會被調用。雖然搜索引擎公司和研究所都為此支付了巨額賠償,但是這種“人肉”行為對一個人造成的傷害卻是金錢無法彌補的。其實這個案例也告訴我們,任何人在網絡上的一舉一動,都已經被記載,而且不可能真的被隱藏。
現在的孩子“觸網”時間普遍提前,給自己起一個好玩的網名,偷偷搜索自己想知道的內容,在網絡上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運用社交媒體進行交往……但是因為他們的認知還有局限,并不清楚搜索內容、過分隨意地發表內容、評論他人將面臨什么,又或者會給網絡那一邊的人帶來什么影響。但是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它的記憶力遠比我們想象得強,你所做的一切,它都會記住,也許會在某一個未知的時刻爆發。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在網上更需要“謹言慎行”,不可以隨意泄露自己的隱私,更不能隨意去攻擊他人,要為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論負責。互聯網并非沒有痕跡可尋,只要有人想找到你,就一定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