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二禎 賈欣羽 李女仙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傳統村落空心化現象越發普遍,本文從文化創意的視角,探究十九大背景下南粵傳統村落活化模式的構建。首先分析了南粵傳統村落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從自然風光、特色農業、建筑遺產、民俗民藝四個方面進行分類,因地制宜地構建不同的活化模式,盤活傳統村落“沉睡”的文化資源,彰顯嶺南文化特色,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為南粵傳統村落的活化提供有效的模式。
關鍵詞:文化創意;南粵;傳統村落;活化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廣東省社科基金項目(GD18XYS28)研究成果。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新時代農村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南粵傳統村落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中的組成部分,受獨特的自然地理和氣候特征、社會歷史發展源流,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形成了具有多樣性、活力性的村落與空間體系[1]。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傳統村落空心化現象普遍存在,從文化創意的視角分析南粵傳統村落典型案例的特色資源,構建不同的活化模式,旨在增強人民文化自信,提升南粵傳統村落的良好形象。
一、文化創意在南粵傳統村落活化中的意義
(一)生態層面:營造新時代歸園田居式的鄉村生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南粵傳統村落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尊重和恢復傳統村落的自然生態肌理,村落的環境治理更加宜人,為營造健康的鄉村人居環境做出貢獻,促進鄉村生態環境建設。
(二)經濟層面:將物質文化資源轉換為經濟優勢
從經濟環境上來講,南粵地區地處經濟繁榮的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引領南粵地區傳統村落發展的新動力。這些潛在的城市消費群體可以反哺鄉村,將鄉村的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把鄉村特色產業鏈的增值收益留給農村勞動人口和返鄉創業人群。
(三)社會層面:強化南粵傳統村落的文化地域性
文化創意能夠有效改善南粵傳統村落的鄉村風貌,塑造嶄新的鄉村形態,也是推動鄉村人居環境的重要途徑。依靠沿海地理區位優勢,強調中國傳統村落的“地域性”,提升嶺南本土文化的影響力,使傳統的嶺南文化更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需求。
(四)文化層面:增強人民文化自信,延續中華文脈
南粵傳統村落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通過文化的再創新,能夠重新喚起村民以及海外華僑的歸屬感和文化自信,提升鄉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活力,使嶺南文化形象得到更多的推廣,讓一個優秀的地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
二、南粵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源現狀
“南粵”一詞,始于《漢書》。南粵,也稱南越,是廣東一帶的稱謂。南粵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分為廣府、潮汕、客家、雷州文化。綠水青山、青磚灰塑,古井、榕樹、風水塘、祠堂、蠔殼墻、鑊耳屋,構成了南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聚落。雖處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其文化產品資源仍存在挖掘不足、品牌意識不夠強烈等問題:
(一)文化旅游歷史悠久,但區域發展不平衡
廣東省現有3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個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5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50個旅游風情小鎮。根據2018年《廣東鄉村旅游大數據報告》的數據得出,廣東省各市鄉村旅游類項目存在發展不均衡,其中廣州市占27%,東莞、佛山、深圳合計占比53%,而梅州、云浮、潮州等地鄉村旅游發展水平靠后,大部分高質量村落景區集聚在城市中心的客流密集處。南粵古村落文化產業傳承歷史悠久,僅廣州市鄉村旅游開發資源目錄就有151個,涉及類型有花卉苗木種植基地、鄉村文創園、特色節慶、田園綜合體等,利用其資源優勢對特色文化進行有效傳播,但廣州市周邊地區具有良好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的村落傳播力大多較弱。
(二)品牌意識創新不足、三產融合意識不強
南粵傳統村落農業歷史發展悠久,但農戶們傾向于自主種植、加工、銷售,產品的經營形態單一,大部分游客們屬于半日游和一日游,農業與休閑消費體驗結合度低,距離形成一體化產業發展空間還有待提升。創新度和時尚度都有所欠缺,精品化產品較少,同質化產品居多。
(三)空心村、危房化現象普遍存在
據《廣東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廣東省鄉村人口比例只有28.6%,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村落原住民逐日減少。很多建筑因無人居住和維修受損嚴重,利用率不高,宗族凝聚意識也逐漸淡化。例如臺山市梅家大院,由于大多數房主人都已經移居海外,很多騎樓都大門緊閉,年久失修,不少建筑屋體已經墻體斑駁,布滿青苔,讓建筑多了許多滄桑和殘舊感(如圖1)。
(四)文化傳承意識薄弱,缺少深度體驗類產品
2018年上半年,鄉村游過夜人數只占廣東旅游接待過夜人數的28.61%,過夜游客少說明鄉村旅游經濟貢獻不高。根據當前的節假日鄉村旅游消費統計,鄉村民宿呈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因此,需要增加鄉村民宿產業和文化體驗項目開發,提升游客的深度體驗感。
三、文化創意在南粵傳統村落中的模式構建
傳統村落通過文化創意注入鄉村旅游業、農業以及鄉村文化產業等方面,讓傳統村落重新煥發文化生機。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學研究背景,通過文獻資料和實地調研分析南粵傳統村落文化產業的資源現狀和問題,將南粵傳統村落自然和人文資源最明顯的特征分為自然風光型、生態農業型、特色建筑型、歷史人文型四種類型特色村落,以文化創意分別參與不同類型村落的發展,并結合相關案例構建以下模式,為南粵傳統村落的活化問題提供思路。
(一)自然風光型:培育生態旅游康養一體化產業
2019年,休閑農業接待游客3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元。2021年廣東省納入監測的71個鄉村旅游點和歷史古村落,在春節假期、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期間分別接待游客157.5萬人次、62.0萬人次和110.7萬人次。隨著鄉村休閑旅游業呈現快速發展和回溫的趨勢,游客們對鄉旅體驗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發展。
以位于大流溪河地熱溫泉帶上,號稱“嶺南第一泉”的從化溫泉鎮為例,選址、布局都與生態環境相和諧,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優越,其原生態的山、水、林、田園構成極具吸引力的村落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廣州市從化區以提供生態旅游、養生溫泉、鄉村休閑運動項目等特色體驗,通過“康養”的理念,以溫泉為依托,延伸村落旅游的產業鏈,為游客提供休閑的鄉村田園和溫泉度假游。
首先,對村落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如公廁、公共休憩座椅、道路指引標識、夜間照明、風情民宿等,挖掘自身特色,結合當地的文化符號,嵌入地域元素[2],將其激活并傳承,實現宜居、宜業、生態的原則,體現出村落的文化特色。其次,從餐飲、居住、游玩、購物、娛樂等各方面都融入文化創意的設計,增強人們在歷史文化、藝術熏陶等方面的精神體驗。
(二)生態農業型:創新高效發展生態休閑特色農業
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做強鄉村優勢產業,首先,升級農副產品品牌、打造地方名片,鼓勵每個村莊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創意農產品,發展鄉村產業。其次,加強文化藝術融合農產品的研發。
例如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陳皮村,基于一種特色農產品帶動多方面的業態產業鏈,通過將陳皮村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材料充分運用到陳皮產業交易園的園區設計中,建設陳皮文化展覽、特色餐飲、古村落休閑觀光旅游、生態果園等創意產業園區。此模式助力傳統村落現代化休閑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產業園、“一村一品”案例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如圖2)。
自明朝初年開始,南粵地區便由種植農田稻谷轉為植桑和瓜果等經濟作物,形成了果基、?;~塘遍布的生態農業生產情景。適合設計成具有農業觀光、采摘體驗、科教及文化傳承的現代化休閑農業示范區、農副產品產業園等。依托特色農業活化鄉村,將生態、農業、文旅三者相融合,圍繞特色農業資源,完善休閑農業配套建設的游客接待、休閑景觀、民宿及餐飲服務。其次,創新農產品品牌文化設計,通過特色農產業文化創意創新,構建品牌化、生態化田園綜合體發展的模式,保護原有農產業,同時培育附加的新興產業。
(三)建筑遺產型:保護傳統風貌,復興鄉土文化
建筑是一種凝固的藝術,傳統建筑的選址體現了人居環境和自然的和諧。在南粵三大民居聚落中,留下了為數眾多的歷史建筑,如廣府民居中的鑊耳墻、蠔殼屋、竹筒屋、防御性圍村、圍寨、碉樓。
例如,集防御和居住功能于一體的防御式民居建筑——開平碉樓,位于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為核心的村落群中,外形酷似城堡,樓頂部分屬西洋建筑風格,結構有圓形、方形多種,且有哥特式建筑尖頂,在中國的傳統鄉土民居建筑中是一種特殊的類型,極富韻味[3]。(如圖3、圖4)
開平碉樓作為稀缺型的鄉村建筑遺產,越來越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由于碉樓所處的村落距離城鎮還有一定距離,一日游不能滿足游客們的需求,如附近民宿、餐飲場所過少等。
根據廣東省開平碉樓管理規定第二十一條,可以利用開平碉樓建立博物館或參觀游覽場所。利用景區周邊閑置民居建筑、空地,創新改造為村落歷史陳列展館、民宿經營、休閑餐飲空間等必要的景區業態空間、公共文化場所,也是對那些有歷史文化價值,但零散廢舊歷史民居的可持續傳承,讓人們了解更多的僑鄉歷史;碉樓選址田園風光優美,高聳屹立的碉樓上,視野開闊,在不改變村落的文化空間和自然景觀構成的情況下,完善優化周圍景觀環境,將周圍自然景觀環境進行協調性治理和美化,保留原生態的文化景觀體驗和僑鄉田園生活。以開平碉樓保護區為例,可以為維護僑鄉文化和遺產提供發展建議。
(四)民俗民藝型:提取嶺南文化符號,提升文化品牌設計
嶺南文化受到地域環境、社會制度、經濟生活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多種影響,經過世代相傳的南粵民俗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域色彩。
如廣州市番禺區沙灣古鎮,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目前還保留很多民間傳統文化,例如沙灣飄色、舞獅、廣東音樂、北帝誕等,呈現出嶺南民俗的多樣性、開放性和浪漫性。裝飾題材上有民間故事、嶺南瓜果花卉、嶺南水鄉風光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這些題材具有一定的倫理和教化意義,宣揚忠、孝、仁、義、信、和善、儉樸等思想,以達到德化教育的目的,如“馬上封猴”寓意馬上封侯的美好心愿(如圖5)。
沙灣古鎮對于傳統文化和南粵民間藝術的傳承,首先,以激活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深入研究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取其中的嶺南文化符號和嶺南民居裝飾中的平面形態,如沙灣魚燈,將其平面形態視覺要素進行轉換設計成現代感更強、更符合時代審美的視覺形態[4]運用到現代生活空間中;其次,利用藝術介入鄉村[5]有利于傳承南粵鄉土文化,形成良性互動。如沙灣古鎮中利用閑置古建筑改造設計成的私房菜館、茶室、書院,還有以非遺為主的民俗文化博物館、婚俗展館(如圖6)、魚燈館、民間藝術工作室等,將文化項目轉化為資本[6],形成地域文化產業,既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有利于人們了解、觀摩傳統非遺的具體過程。
四、結語
南粵傳統村落蘊涵著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文化創意視角下的傳統村落分別從自然風光、生態農業、建筑遺產、民俗民藝四個角度,打造一種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生活富裕且鄉風文明的地域性傳統村落發展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傳統村落和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模式。本文通過文化創意的途徑探討,挖掘不同村落中的特色文化,構建生態宜居、業態融合、建筑功能重塑、藝術文化傳承塑新的南粵傳統村落,使其融入現代文明社會中,促進南粵傳統村落的“活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王琴.中國傳統聚落空間的文化生態詮釋——以廣東傳統民居聚落為例[J].文化學刊,2019(11):16-21.
[2]梁徐策,符瑜玲,梁嘉幸.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三產融合研究——以新會陳皮村為例[J].北方經貿,2020(2):8-10.
[3]王東,李朝陽.衰而未亡型鄉村環境設計策略研究[J].設計,2021(6):133-135.
[4]曾迪來,李女仙.廣東古村落平面形態的圖像學分析:以沙灣古鎮的“三雕一塑”為例[J].美術大觀,2015(7): 84-85.
[5]李正軍,陳方圓,王琳.藝術介入鄉村設計的策略與方法[J].設計,2019(7):51-53.
[6]武欣,楊和平,武文溥,陳煜彬.基于文化自覺的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以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20(4):82-87.
作者簡介:
劉二禎,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碩士研究生。
賈欣羽,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碩士研究生。
李女仙,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