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去中學做講座講怎么教作文,我一般會對學校負責人說:“能不能讓我觀摩一下你們的課堂?或者你們準備兩節作文課,我也給學生講一次作文?”但每次這樣,等于給學校出了難題,因為要準備一堂正式的作文課,對語文教師是一個挑戰,校長要找一個敢上作文公開課的老師也不容易。為什么?因為作文課很難上,而且目前中學語文界沒有形成一套作文教學的共識和有效的方法,因此也無法在全國普及推廣。于是,全國的中學作文,基本上都是各學校自己琢磨,當然,很多老師主要是按照中考作文或高考作文的出題方式與評價標準去設計作文課。
我曾對語文老師們說,一個愛寫作的孩子,他的語文不會太差,而且會寫作的孩子,他的語言理解力自然會提高。他有文字組裝的技巧,只要老師稍微展示一下文體特點,他就能迅速掌握。所以在中學一定要鼓勵學生寫作,尤其是鼓勵學生課外寫作,包括在學校組織文學社、詩社,激發學生的文學興趣。很多人簡單地理解閱讀和寫作,認為閱讀就是吸收,寫作就是輸出,沒有吸收,就沒有輸出。這種比喻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有點空洞。
我曾給學生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深秋,我發現單位里的園林工在砍伐校園里的一排大槐樹。園林工們把大槐樹的樹枝全砍掉了,每棵只剩一個矮矮的大樹干。我對園林工說:“你們不能這么砍樹,應該給每棵樹留一、兩個小樹枝,不然的話,明年開春,這些大樹干發不出芽的話,大槐樹會全死掉的。”果然,第二年春天,這一排大槐樹幾乎都沒發新芽,全部枯死了。其實如果留一、兩個小樹枝,等到春天就會發芽,大槐樹就會繼續長新枝,又會變得郁郁蔥蔥的。可惜,園林工沒聽進我的勸告。如果把語文學習比作大槐樹的生長的話,那寫作就是樹枝,而每一次寫作就似樹枝在發新芽。沒有新芽,大槐樹不會生新根,也不會從泥土深處吸收營養和水分了。無疑,閱讀就似大槐樹的根,每次閱讀好比是根須在吸收營養與水分。但如果沒有寫作,閱讀是不可能生成動力機制的。因此,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簡單的“先有閱讀,后有寫作”。
因此,我覺得語文教育教學一定要抓好閱讀和寫作,這是語文老師的兩個抓手。抓閱讀,不能僅僅抓所謂的“精講精練”,那樣只是強化閱讀理解題的解題技巧。做閱讀理解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閱讀測試。語文老師要以課文為橋梁,搭建一個文學空間、閱讀空間,讓學生從課文延展到經典的世界里去,不能總在課文解讀上轉圈,更不能圍著考試題目轉圈。而寫作,不能只是考試作文,而是由作文到寫作,讓學生抒放自己的性情,充分地享受文字創造的快樂。抓好閱讀和寫作,把閱讀和寫作的權力盡可能地還給學生,那么,語文教育的基本問題就解決了。
(作者系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曾獲魯迅文學獎)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