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寶全 劉曉芳
中醫臨床中未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名的相關記載,多認為其屬于“痹證”“腰腿痛”等范疇。并論述其痹位于骨則重,位于脈則血凝阻滯,位于筋則不伸,而《外科證治全書》中則指出:“腰腿痛多是由氣血瘀滯、血凝不通所致”[1]。說明氣滯血瘀型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較為多見的類型。當前,臨床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口服中藥、針刺、推拿等,但單一治療存在較大的弊端[2]。贛州市人民醫院以中醫辨證理論為基礎,給予中藥聯合針刺推拿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取得較好臨床效果,但臨床對其報道較少。為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99例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加味桃紅四物湯與針刺推拿聯合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數據,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99例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將患者分為參照組(50例)和研究組(49例)。研究已取得贛州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均已知情。參照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31~76歲,平均(49.38±7.51)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年,平均(2.22±0.47)年;病變部位:L3-45例、L4-523例、L5-S114例、合并2個及以上8例。研究組患者:男性24,女性25例;年齡30~77歲,平均(50.29±7.64)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3年,平均(2.59±0.23)年;病變部位:L3-48例、L4-521例、L5-S112例、合并2個及以上8例。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3]中的相關診斷依據:①腰痛、下肢痛主要集中于腰骶椎間神經根分布區;②股神經牽拉試驗、神經根張力試驗、直腿抬高試驗等均呈陽性;③CT、MRI檢查提示無腰椎滑落、椎管狹窄、黃韌肥厚等,且椎間隙>正常70%。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表現為腰腿痛感如針刺,日輕夜重,痛點拒按,腰部僵硬,俯仰受限,舌質暗紫瘀斑,脈澀弦緊。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證實存在腰椎膨隆者;經常規治療無效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伴有心功能不全、惡性腫瘤、骨性關節炎、血管性疾病者;處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參照組給予針刺推拿治療,方法:①針刺:主穴取L5-S1、夾脊穴、腎俞、氣海俞、外丘、委中、環跳、足三里。隨證取穴:對于后正中處下放射痛者,取昆侖、秩邊、承山、承扶;對于外側下肢放射痛者,取足三里、風市、丘墟、俠溪。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先用75%乙醇消毒穴位表面皮膚,再用1.5~3.0寸一次性毫針垂直刺入皮膚,捻轉得氣,使其產生酸脹麻感為宜,留針30 min。②推拿:取仰臥位,醫師利用按揉等松解手法對患者腰部、下肢患側行以推拿治療;醫師雙手掌根重疊,沿著患者脊柱至腰骶部按壓2~3次,以便緩解肌肉痙攣;再取腎俞、陽關、承扶、委中、阿是穴等諸穴,按壓5 min,力度由輕及重;協助患者更換體位改為側臥位,給予腰部改良斜板法,兩側各做1次,隨后輕拍腰部肌肉;最后更換體位為俯臥位,繼續采取按揉等手法沿腰部至患側坐骨神經處行以推拿10 min,再熱敷。研究組則在此基礎配合加味桃紅四物湯治療。主藥方:桃仁10 g,紅花15 g,當歸10 g,白芍15 g,川芎15 g。隨證加減:血瘀嚴重者,加白術10 g,桂枝10 g,草烏9 g,肉桂10 g,青風藤15 g。將諸藥放置于清水中浸泡30 min后,以溫火煎煮2次,取藥汁600 ml,分2次服用。2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周,2周為一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分析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②比較分析2組患者的腰椎功能情況,應用日本骨科協會評分量表(JOA)評分進行評價,量表主要分為下腰痛、腿痛、步態、直腿抬高試驗等9個方面,總分為29分,分數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5];③比較分析2組患者的凝血指標情況,治療結束后取患者空腹外周血10 ml,分析其血小板計數(PL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水平。
1.4.3 療效判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腰腿疼痛等癥狀消失;②顯效:直腿抬高>80°,腰腿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③有效:直腿抬高70°~80°,腰腿疼痛等癥狀改善;④無效:直腿抬高<70°,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改善。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96%(48/49),明顯高于參照組的86.00%(43/5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JOA評分治療后,相比參照組,研究組的JOA評分顯著更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JOA評分比較 (例,
2.3 凝血指標水平治療后,相比參照組,研究組的PT、APTT水平更高,PLT水平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由于椎間盤組織嚴重受損、退變等,造成腰椎纖維環逐漸破裂,髓核組織向外側突出,從而壓迫局部神經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該疾病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以氣滯血瘀型較為多見,故而治療多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為主要原則。
桃紅四物湯源于《醫宗金鑒》,具有養血活血、逐瘀活血等功效。本研究中,治療后,相比參照組,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JOA評分更高(P<0.05);結果表明,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加味桃紅四物湯與針刺推拿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并能夠促進腰椎功能恢復。《黃帝內經》記載,針刺推拿可改善機體血液循環,吸收炎性滲出物,從而可以降低炎性物質對機體神經的刺激效應,松解組織粘連,同時還有助于抑制神經肽物質分泌,進而發揮減輕疼痛的作用[6]。桃紅四物湯中,桃仁與紅花活血補血,川芎逐瘀活血,當歸補血養陰,白芍緩急止痛、養血柔筋,諸藥合用,共奏祛瘀活血的功效。桃紅四物湯與針刺推拿配合治療具有協同作用,可強化藥物療效,保持脊柱動力學穩定,促使腰椎排列整齊,改善腰椎功能[7]。本研究中,治療后,相比參照組,研究組的PT、APTT水平更高,PLT水平更低(P<0.05);結果提示,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加味桃紅四物湯與針刺推拿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機體凝血水平。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桃仁中的有效成分可有效激活酪氨酸酶,促進細胞組織分化;紅花對于機體循環系統具有重要積極意義;當歸水浸液能夠促進紅細胞生成,改善外周循環;川芎可抑制血管收縮,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從而促進骨傷病灶血腫吸收,加速康復[8]。
綜上所述,加味桃紅四物湯與針刺推拿聯合治療氣滯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療效顯著,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腰椎功能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