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菡 張雙喜 張串串 史孟華 吳毅娟 張相安
肛瘺位于肛周皮膚和直腸之間,是由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形成的病理性管道[1]。在我國發病率僅次于痔,占肛腸疾病發病人數的1.67%~3.6%,常發生于各個年齡段,男性多于女性[2]。肛瘺一般不能自愈,手術切除瘺管管壁組織是目前治療肛瘺的主要手段[3]。由于肛瘺手術多為開放性切口,愈合周期長,創面延遲愈合是常見的并發癥。同時肛瘺的發病部位有豐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經末梢分布,因此其對痛覺和感覺異常敏感,加上術后創面炎癥的刺激,糞便、腸黏液等的污染,極大增加了肛瘺患者術后疼痛、滲液、創面水腫的發生[4];因此,如何加速肛瘺術后創面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成為當前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科運用自制蛋黃油通過術后換藥對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創面愈合進行干預,與凡士林紗條對比,并進行觀察研究,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來自2019年4月—2020年8月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科行低位單純性肛瘺切除術的術后住院患者,隨機按住院前后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8~62歲,平均(37.8±8.57)歲;病程1~18個月,平均(2.2±0.97)個月。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9~64歲,平均(38.1±8.24)歲;病程1~19個月,平均(2.1±0.87)個月。2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1975年全國首屆肛腸學術會議制定的肛瘺統一分類標準對低位單純性肛瘺的定義:只有1個瘺管,并通過外括約肌深層以下,內口在肛竇附近。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低位單純性肛瘺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嚴重糖尿病、惡性腫瘤、結核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合并其他肛腸科疾病者(如肛裂、Crohn病等);肛周有炎癥或嚴重皮損者;原有肛門部手術史或外傷史者。
1.4 剔除標準研究期間有病情加重者;耐受力差,不能持續者。
1.5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術前檢查及術前準備,在腰麻下行低位單純性肛瘺切除術,術后給予常規護理,保持排便通暢,每日便后給予院內制劑痔瘺洗劑坐浴,并及時換藥。其中,治療組在常規消毒后,給予蛋黃油(統一由研究者制備,將煮熟的雞蛋去殼取蛋黃,搗碎置于鍋內,文火加熱,待水分蒸發后,武火炒熬,至蛋黃油析出,將油及時倒出,經消毒滅菌后裝瓶備用)換藥,將蛋黃油涂抹于無菌紗布上,厚約1 mm,填充于肛瘺創面,外蓋無菌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直至創面愈合。對照組換藥時給予凡士林紗條填充,余同治療組。
1.6 觀察指標①創面疼痛評分:以視覺模擬量表(VAS)為標準,患者根據自身感受以數值表示疼痛程度,分數越高,痛感越高,總分10分。記錄2組用藥前、用藥后第2天、用藥后第7天的疼痛評分。②創面愈合時間:以創面愈合為指標,從術后第2天換藥時起,統計創面完全愈合所需要的天數。③創面愈合面積:以術后第2天創面面積為原始面積,于術后第7天、第14天測量并計算創面面積。④創面愈合組織形態學觀察分析:于換藥后第7天、第14天取患者創面中央的肉芽組織,行常規處理,于鏡下任取3個細胞豐富的區域,觀察成纖維細胞數、新生毛細血管數、巨噬細胞比率,求取各自平均值。

2.1 2組患者創面疼痛評分比較用藥前、用藥后第2天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第7天,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用藥后第7天,治療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創面疼痛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比較2組原始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創面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6<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創面愈合面積比較2組創面面積于用藥后第2天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于用藥后第7天,第14天比較,治療組創面面積較對照組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創面愈合面積比較 (例,
2.4 2組患者創面組織形態學變化比較用藥后第7天及用藥后第14天,治療組創面成纖維細胞數、新生毛細血管數及巨噬細胞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創面組織形態學變化比較 (例,
中醫學認為,肛瘺主要是由于肛癰潰后,邪毒蘊結,血運受阻,氣血失和,瘡口不斂,日久所致;亦有虛勞日久,臟氣虧虛,邪乘于下,蘊毒積聚,肉腐成膿,潰后成瘺。正如《太平圣惠方》云:“夫痔瘺者,由諸痔毒氣,結聚肛邊……穿穴之后,瘡口不合。時有膿血,腸頭腫疼,經久不差,故名痔瘺也”。肛瘺術后,病灶已除,但局部組織受損,脈絡斷裂,經絡阻滯,血行不暢,創面失于濡養,愈合緩慢[4-6]。
現代醫學認為,肛周膿腫是肛周間隙化膿性感染的急性期,肛瘺是肛周膿腫的后遺疾患,是其慢性期。肛瘺的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肛瘺術后,創面多呈開放性,局部微循化紊亂,創面愈合較為緩慢。同時,肛門周圍末梢神經豐富,術后創面暴露,加之肛門特殊的生理功能,排便時括約肌痙攣性收縮,極易誘發及加重患者術后創面疼痛[7]。
蛋黃油是廣為流傳的傳統中藥,《集驗方》《日華子本草》《本草綱目》《醫林纂要》《本草品匯精要》中均有記載。《名醫別錄》云:“雞蛋黃油,性甘平,能養陰寧心,補脾潤肺”。心主血脈,肺主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其具有化生氣血、助長生肌之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定痛、滋陰潤燥、斂瘡生肌等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蛋黃油中含有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A、油酸、亞油酸、脂肪等多種利于細胞新陳代謝及損傷修復的成分,且蛋黃油本身具有疏水性,能夠隔絕外來刺激,減輕疼痛,能夠改善創面局部微循環,減少炎癥反應,增加毛細血管數量,促進上皮組織再生[8-10]。
本研究表明:蛋黃油可以減輕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創面疼痛,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改善創面的組織形態變化,促進創面愈合。綜合蛋黃油的藥理基本研究結果,可以認為,蛋黃油在促進低位單純性肛瘺的術后創面愈合方面,具有以下作用:①改善創面血供,增加創面組織的新生毛細血管數,改善創面的血液循環;②增加創面巨噬細胞比率,抑制局部炎癥反應;③加速創面新生毛細血管數、成纖維細胞數、巨噬細胞增殖,促進創面肉芽組織生長。
總之,蛋黃油能夠明顯促進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創面愈合,且本藥成本低廉,制備簡單,使用方便,符合中醫“簡、便、廉、驗”的治療特色,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