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超 康建華 鄒 紅
中醫認為慢阻肺痰熱蘊肺證具有虛實之分,實為肺,虛為腎,病因為外感風寒、飲食不當、情志損傷導致痰與熱阻肺,肺失肅降,治療嚴格選擇宣肺祛痰、清熱止咳藥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簡稱慢阻肺。此疾病患病機制比較復雜,臨床癥狀多體現為氣促、呼吸困難、咳嗽和咳痰等,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隨著病情進展可致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臟病,從而威脅病患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多予以西藥和氧療等方式來改善病患臨床癥狀,以控制或延緩病情進展,但單純的西藥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停藥后病情易復發,且用藥期間易引發不良反應[2]。而在近年來大量的中醫學研究中發現,通過中醫療法不僅可提升臨床療效,而且還能減輕毒副作用,中醫學認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主要發病部位在肺,屬于“肺脹”和“喘證”范疇,血瘀和痰濁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且多數病患免疫力欠佳,積宿痰,因此,治療的關鍵是有效瀉火、清熱、宣肺、祛痰、定喘和止咳,而清氣化痰湯是清熱瀉火、宣肺祛痰的常用方,因此,為進一步提升痰熱蘊肺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特就清氣化痰湯加味治療痰熱蘊肺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臨床效果及對其肺功能的影響開展了此次探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診治的痰熱蘊肺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患76例,隨機分為參照組和探究組各38例,參照組男女比21∶17;年齡51~77歲,平均(66.8±4.5)歲;病程0.7~6年,平均(3.4±1.4)年。探究組男女比11∶8;年齡53~77歲,平均(67.1±4.3)歲;病程0.7~7年,平均(3.7±1.5)年。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中的相關確診和分型標準[2,3];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合并認知和意識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及其他嚴重疾病者。
1.3 方法參照組予以西醫治療,即通過鼻導管或面罩進行氧療,氧流量低于3 L/min;參照痰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取適當的抗生素,予以哌拉西林舒巴坦4.5 g靜脈輸注抗感染,間隔12 h;予以服用氨茶堿0.1 g/次,3次/d進行緩解支氣管痙攣治療;予以鹽酸氨溴索30 mg兌入生理鹽水100 ml中靜脈輸注,2次/d 進行止咳化痰治療。探究組在以上基礎上予以清氣化痰湯加味治療,基礎方為:法半夏、膽南星、陳皮、桔梗、杏仁、枳實、黃芩、川貝母和甘草各9 g,茯苓、瓜蔞、紫蘇子、炙枇杷葉各12 g,冬瓜子6 g。在基礎方上按癥加減,即對痰涌便秘和喘不能臥者加煎葶藶子12 g,射干(后下)9 g;對身熱甚者加煎石膏30 g,知母10 g;對表邪未解者加金銀花 15 g,荊芥穗和桑白皮各9 g;以上藥物加水煎制取汁300 ml,分早晚餐后溫服,1劑/d。2組均治療14 d后比較療效。
1.4 觀察指標對比組間治療前后肺功能,以及臨床癥狀改善或消除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和總體療效。肺功能:評價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FEV1/FVC)。療效判定分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或消除,肺啰音消除或較治療前降低5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肺啰音較治療前降低≤50%;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病情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

2.1 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FEV1、FEV1/FVC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FEV1、FEV1/FVC指標均明顯提升,且探究組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相關指標改善及恢復時間對比探究組咳嗽咳痰改善時間、喘息氣短改善時間、肺啰音消除時間以及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均明顯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相關指標改善及恢復時間對比 (例,
2.3 2組患者總體療效對比探究組總有效率為92.11%,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6.32%(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總體療效對比 (例,%)
慢阻肺是好發于中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之一,其典型特征為氣流可逆性受限。急性加重期慢阻肺病患臨床癥狀會明顯加重,黏液分泌量明顯增加,若治療不及時將會引發呼吸衰竭癥狀,從而危及病患生命安全[3]。既往臨床多采用西藥聯合氧療等方式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患,但對部分病患療效欠佳,易產生藥物毒副作用,且病情易復發[4]。因此,隨著中醫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發現,予以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患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有效避免僅用西藥治療的弊端,并提升總體療效[5]。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被中醫歸屬為喘證、肺脹、咳嗽等范疇,認為肝、脾、腎等臟器功能失調是導致其患病的主要機制,而痰濁、水飲及血瘀為主要因素,且痰居首位,是致使喘息、咳嗽及咳痰的首要原因,病機具虛實之分,即實喘于肺,虛喘于腎,臨床辨證需注重虛實之分及寒熱變化。慢阻肺患者通常積有宿痰,且抵抗力弱,在受風寒侵襲、情志所傷或飲食不節時積于肺金之痰易化熱,從而導致痰與熱結并壅阻肺氣,進而引發痰熱蘊肺致肺失肅降,即誘發痰熱蘊肺證,因此治療原則需以祛熱瀉火、宣肺化痰及止咳定喘為首[6]。本研究中探究組通過予以病患清氣化痰湯加味治療顯示:治療后探究組FEV1和FEV1/FVC指標均較參照組高;咳嗽咳痰和喘息氣短改善時間,以及肺啰音消除時間和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均較參照組早;總體療效92.11%較參照組76.32%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清氣化痰湯加味治療痰熱蘊肺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患有著重要價值。此方中所含瓜蔞和膽南星為君藥,具清熱化痰之效;法半夏和黃芩為臣藥,兩相結合相輔相成,具化痰散結及清熱降火之效;余下除甘草外均為佐藥,紫蘇子和冬瓜子可寬中理氣及除痰平喘,杏仁可潤肺平喘,陳皮可理氣化痰,枳實可破氣化積及消痰除痞,茯苓可利水滲濕及健脾,炙枇杷葉可清肺和胃及降氣化痰,桔梗可清熱化痰及涼血利咽,在此基礎上按癥增減相關藥物,加以甘草調和眾藥即達祛熱瀉火、宣肺化痰及止咳定喘之效[7]。
由上述所得,在痰熱蘊肺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治療中予以清氣化痰湯加味治療可顯著提升病患肺功能,促進白細胞水平恢復,臨床癥狀改善或消除,從而確保總體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