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蘭 吳 鳳 郭宗生 胡益利 廖永華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即為耳石癥,屬于外周性眩暈癥,多需要進行手法復位治療。經過精準性手法復位后,患者仍可能伴有非特異性頭暈感,即殘留頭暈[1]。其癥狀主要是起身或移動頭部時伴有漂浮感、頭部昏沉等,對于患者的基本生活有較大影響,且容易誘發心理障礙。中醫學認為,殘留頭暈的病機為痰濕,多次發作會因脾虛導致濕氣聚集形成痰液,多量痰液對于經脈有阻滯作用,會干擾清陽上升,最終導致頭暈[2]。臨床多通過藥物口服法治療該病,但是根治性不強。為此,本研究選取60例BPPV治療后殘留頭暈患者,用于分析灸藥結合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患者診治于2019年6月—2020年11月,疾病類型為BPPV,治療方法均為手法復位,且治療后殘留頭暈癥狀,共計患者60例。根據隨機法分組,觀察組30例,男患者∶女患者=19∶11;年齡30~68歲,平均(42.65±2.77)歲;病程從3 d間斷至2年,平均(5.22±0.76)個月。對照組30例,男患者∶女患者=3∶2;年齡31~70歲,平均(42.89±2.50)歲;病程從4 d間斷至2.2年,平均(5.86±0.40)個月。2組數據經假設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頭部在某一體位下有短暫性眩暈;病變部位在水平半規管,經滾轉試驗后結果陽性,且潛伏期短,伴有易疲勞癥狀;經誘發試驗發現眼震;病變部位在上半規管亦或是后半規管時,Dix-Hallpike試驗結果陽性。
1.3 納入標準手法復位后,眼震以及眩暈癥狀消失;體位激發試驗顯示結果陰性,但有頭暈感;病程超3個月;年齡18~75歲;可自主配合本項研究;對研究知情而且完全同意。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觀察組予以百會壓灸+導痰湯治療:協助患者保持坐靠位,找到百會穴,于穴位皮膚擦涂萬花油,使用大艾炷灸療。熏灸約剩1/3高度,且皮膚伴灼熱感時使用艾條1側對灸炷行按壓處理,以熄滅艾炷。皮膚無溫熱感則點燃下根艾炷,共3壯。在豐隆、水分、天樞與中脘部位擦涂萬花油,使用大艾炷灸療,艾炷長度剩1/3時更換。每周灸5 d后休息2 d,即一個療程為1周,共2個療程。加用導痰湯:生半夏12 g,枳實10 g,橘紅6 g,茯苓15 g,甘草10 g,陳皮10 g,膽南星10 g,生姜6 g。痰濕重加藿香12 g;瘀重加丹參15 g,川芎10 g;頭暈重加石菖蒲12 g。以上藥物經中醫制劑室統一制成標準顆粒制劑。每日服用1劑,早晚分次溫服,1周為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對照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國藥準字H20040130,衛材中國藥業),每次劑量為6 mg,每日3次,連續治療2周。
1.4.2 觀察指標利用眩暈殘障量表(縮略詞DHI)[3]測評眩暈殘障程度,共計100分,輕度障礙記錄為30分以下,中等障礙記錄為31~60分,嚴重障礙記錄為60分以上。利用焦慮自評量表(縮略詞SAS)與抑郁自評量表(縮略詞SDS)測評心理狀態,均含有20個條目,標準分記作50分,焦慮和抑郁程度和分數的關系是正相關。
1.4.3 療效評價標準根據殘留頭暈的發作頻率、次癥和主癥計算療效指數。①發作頻率:記錄每日患者的發作頻率;②次癥:惡心嘔吐、汗出、共濟失調和耳聾耳鳴等;③主癥:頭暈目眩。基本治愈:無眩暈感,療效指數不低于90%;顯著療效:輕微眩暈,偶有頭部昏沉感,療效指數不低于70%,且小于90%;初見療效:輕微眩暈感,偶有自身晃動感,療效指數不低于30%,且低于70%;未見療效:嚴重眩暈感,且療效指數不足30%[4]。
1.4.4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由SPSS 21.0軟件完成,計量資料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眩暈殘障程度對比治療前,2組的眩暈殘障評分對比,差異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6個月后,觀察組的評分值更低,對比2組數據,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眩暈殘障程度評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例,%)
2.3 2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對比治療前,2組的心理狀態評分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6個月后,觀察組的評分值更低,對比2組數據,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對比 (例,
BPPV根據病因分型后,包括繼發性以及特發性兩種,前者的發病機制不夠明確,后者的發病機制主要為內耳疾病和頭部外傷等[5]。其主要分為嵴帽結石以及管石癥學說。且管石癥學說更具權威性,其發病過程為:耳石顆粒在半規管長臂部位的內部淋巴中廣泛游離,頭部在特定體位下,半規管內部的淋巴組織會在耳石的干擾下發生流體力學變化,這會刺激前庭神經,造成眩暈感。
中醫學認為,BPPV屬于“眩暈”范疇,致病因素較為復雜,如氣血、痰濕等,病機是虛實相雜,本虛而標實[6]。該病呈反復性發作,經手法復位后可以解除典型癥狀,但仍可能遺留頭暈癥狀。原因是久病致瘀,且氣血虛也會導致血瘀,阻滯經脈,使清陽難以上升,故有眩暈感。發病全程均與瘀血有關,所以其治療原則是活血化瘀。艾灸是應用率較高的中醫特色療法,通過點燃艾炷對特定穴位進行熏灸,進而達到防病和治病功效[7]。艾灸的取穴十分關鍵,百會穴位置在頭部正中線部位,歸屬為督脈,關聯腦髓功能,與腦部經絡間有廣泛性聯系,是多種疾病的主治穴位。該穴位對全身陽氣有統領之效,能夠疏散風邪、潛鎮浮陽、振奮清陽。艾灸百會穴可以升陽補虛,進而醒腦和豁痰、降濁與開竅,其能夠化痰消風、清除肝風痰火,因此對于眩暈的改善效果佳。艾灸的治療機制為調節經絡與氣血,使得氣血運行暢通。艾灸豐隆穴可健脾、化濕降濁,使得機體內的水濕痰濁充分運化。艾灸水分穴可以祛除體內濕毒,被認為是祛除濕邪最為理想的穴位。艾灸天樞穴可健胃消熱,解除胃部積熱等表現,進而疏理氣血運行。艾灸中脘穴可調節氣虛癥狀,補氣固本。而導痰湯中,生半夏有化痰益氣之效用;枳實有化痰除痞與消積破氣之效用;橘紅有燥濕化痰與寬中理氣之效用;茯苓有健脾利濕之效用;甘草有健脾和胃之效用,且能調和諸藥[8]。陳皮有化痰祛濕與健脾理氣之效用;膽南星有燥濕清熱與祛痰等效用;生姜有解表散寒與解毒之效用。諸藥合用能夠清除燥濕,健脾化痰,且能上升清陽。艾灸聯合于導痰湯可以內外兼治,從痰濕角度論治殘留頭暈,使相關癥狀得以快速改善[9]。
治療前,2組的眩暈殘障程度評分對比未見差異(P>0.05)。治療3、6個月后,觀察組的眩暈殘障程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降低(P<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治療前,2組的焦慮與抑郁評分對比較為接近,未見差異(P>0.05)。治療3、6個月后,觀察組每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降低(P<0.05)。說明灸藥結合能夠顯著改善眩暈殘障程度,且能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本方法從痰濕角度辨證治療殘留頭暈癥狀,具有個性化治療特點。且研究中從發作頻率、次癥以及主癥等層面判斷療效指數,可以更為全面地評估治療效果。經灸藥治療后,可發揮行氣開郁等療效,能夠調節患者情緒,減少心理問題。
總之,BPPV經手法復位治療后殘留頭暈的理想化療法為灸藥結合,其能夠減輕眩暈殘障度,保護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復其正常生活,顯著改善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