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 廖開華
初中歷史教學在全面遵守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要求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而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正是學生從歷史教材閱讀的過程中發掘其中的思想內涵并培養正確三觀的基礎條件,為此初中歷史教學需要進一步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對于學生的歷史思維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正確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激發學生興趣,設定合理目標,要引導學生掌握技巧三方面增強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和培植學生歷史思維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使德育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興趣是需求的動力,只有喚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閱讀。對于歷史教學而言,歷史概念知識帶有較強的抽象化特征,歷史教材是在全面總結我國歷史社會發展過程的基礎上經過概括編排而成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歷史概念,是諸多專家學者經過抽象總結而來的,學生如果沒有對這些抽象性歷史概念做出直觀客觀的理解以及轉化,將會對后續的學習產生嚴重的阻礙。同時,歷史又帶有較強的專業性特征,在部編版的初中歷史教材中會涉及一些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內容,這些知識本身帶有的專業性并不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如果學生沒有對這部分專業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將會對其歷史知識的學習進度以及效果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先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一下兩方面入手:第一,可以推薦合適的閱讀書籍:在不同年級推薦學生愛讀的閱讀材料,七上時我向學生推薦的是童話、神話、寓言、民間和歷史小故事,七下再推薦人文性較強、知名度高的《讀者》和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籍,如《中華上下五千年》《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了培養,知識面也得到了擴展,還和歷史講讀課相結合。第二,舉辦活動激發興趣。在班級里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舉辦“歷史知識競賽”“講歷史故事比賽”“分享讀書心得”等活動,形式多樣化,這些活動不僅反饋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有機地銜接起來,以獲得最大的信息量。通過這些方式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也充分激發了學生對歷史閱讀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合理的閱讀目標,主動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并要幫助學生在掌握歷史發展規律的同時獲得相關的基礎知識,而并非單純地為了應付考試以及升學。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學生閱讀教材之前為其設置對應的閱讀總體目標,隨后將之以教材內容作為基礎分解成多個小目標,幫助學生在完成閱讀的過程中逐步實現閱讀能力培養提高的目標。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五四運動”這一課的時候,也可以引領學生實施問題導向閱讀。先設計如下幾個問題:(1)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是什么?(2)教材中哪些內容能體現五四運動的口號?(3)這場運動為什么能引起工人階級的參與?取得了什么樣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五四運動具有什么性質?(5)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隨后由學生組成小組,以問題作為導向進行教材內容的閱讀,并在教師完成課堂講解之后,讓學生根據所學自行繪制思維導圖。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文章歸納及合作探究能力水平才能得到顯著提高。
任何閱讀工作都是讀者和作者情感思維層面的交流,同時也是讀者獲取所需信息的必要途徑。初中階段學生因其自身思維發展所限,并不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及提高,這不但是歷史教學工作效率提高的重大阻礙因素,也是學生閱讀能力發展受限的關鍵因素。為此,教師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條件之一就是閱讀習慣的良好培養。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如下兩方面。
第一,資料字詞仔細推敲習慣的養成。當前歷史教學工作需要在遵循立德樹人任務要求的前提下,重視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有效掌握及正確情感、價值觀的樹立培養,這也是歷史教師重視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原因所在。部編版的初中歷史教材在內容編排的合理性上有了巨大的提升,學生需要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關鍵字詞的抓取閱讀習慣。比如,教師在講解完“辛亥革命”這一課之后,可以讓學生抓取其意義的關鍵字詞,“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孫中山”“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民主義”等。這一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學生深化理解初中歷史知識作用非凡。除此之外,初中歷史教學也需要重視學生歷史情感的培養,為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養成抓取歷史、事物發展程度關鍵詞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在講解完相關知識之后,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時間軸的同時,深化歷史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其閱讀能力。
第二,以閱讀提出疑問習慣的培養。疑問的產生是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有效方式,更加可以幫助學生在自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領學生從結論出發提出原因的疑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美國內戰”這一課的時候,從教材中給出的美國內戰掃清資本主義發展有一個障礙的結論出發,引導學生逐步探索這一結論誕生的原因,即美國內戰廢除了延續多年的奴隸制度,幫助學生在理解歷史事件彼此制約關系的前提下,提高其閱讀能力水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歷史表象出發引領學生對其本質提出疑問。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文藝復興運動”這一課的過程中,在學生閱讀到“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文化運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文藝復興運動這一特點的表現是什么”的問題,使得學生在閱讀完教材內容之后,從《神曲》及《蒙娜麗莎》兩大作品出發,得出當時的文學作品帶有顯著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答案,更好地在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培養其透過現象觀察本質的思維。
歷史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發展性是其中最為顯著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時間思維的培養。在立德樹人根本教學任務的要求下,初中階段歷史需要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及情感、價值觀的培養。而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樣離不開閱讀技巧的有效傳授,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逐步向學生基礎的閱讀技巧。比如,目錄閱讀法就是一種基礎閱讀方式,部編版的歷史教材,其內容排布有著嚴格的時間順序。其目錄不但是知識索引,更加承擔著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概要的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完目錄之后建立一個最為初級的歷史知識點框架體系。為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候,需要引領學生對教材內容做出系統化的閱讀分析,即對各個單元及單元、章節知識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比如,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上冊展示了中國近代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解放戰爭這一段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每一單元的題目,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形成大致的了解,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重視書籍目錄閱讀習慣的有效途徑,能夠顯著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水平。除此之外,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歷史圖片、故事等內容的占有比例有所增加,導致學生的歷史閱讀數量有所提升,同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故此,教師在講解部分知識點多且復雜的內容的時候,可以在列出重難點知識之后,引導學生逐步閱讀對應知識,這就是提綱式閱讀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自行整理知識點提綱,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幫助其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及記憶。
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其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對于學生歷史思維、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發揮著非凡的作用,這一作用的發揮需要依賴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師需要從激發學生歷史閱讀興趣、建立合理的學習目標、形成良好的文章閱讀習慣、掌握基礎的歷史閱讀方式技巧四個層面入手,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其閱讀能力水平,從而有效達成初中階段歷史教學工作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