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東方小學 孫亞桂
“基于核心素養的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課程建設探索的研究”,是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十三五”校本專項課題。其目的是探索出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的路徑與策略,為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找到適宜的載體。小學各年級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特點的不同,使得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也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核心素養在小學各階段培養的特點、各年級教材內的實踐活動主題與各階段核心素養培養是否有聯系?帶著這些疑問,課題組進行了“基于核心素養的跨學科實踐活動主題調查”。
通過調查確定出適合學生年段特點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重點,從而構建出基于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跨學科實踐主題系列活動,以便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在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觀所有學科的選擇人數在前三位的素養要點可以看出,學科性質及日常教學工作重點影響著教師對學生素養培養重點的選擇。同時這也是學生在學科中缺失的,所以這項調查也體現著學生在素養構成上的不足,也正是我們需要重點培養、關注的。
其中選擇問題解決和勇于探究素養的教師為163人,分別占調查對象的66%;其次是社會責任素養的162人,占65.6%;排在第三位的是樂學善學素養的161人,占65.2%。
我們按學科統計匯總結果后,又將調查結果按照年級進行統計。選擇人數較多的分別是問題解決素養,占68.8%;勇于探究占66.8%;樂學善學占66%。教師們一致認為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素養的主陣地,從課堂設問、學習方式、課后作業布置等方面去實施。
縱向對比6個年級的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各年級選擇人數排在前五位的素養中非常有年級特點,如“勞動意識”這個素養在一二年級均排在前五位,超過60%;其他年級相對較少;“健全人格”素養要點在三四年級排在前5位,分別占54.8%、58.1%;“人文積淀”要點只在五年級學科教師中選擇較多,人數進入了前5位,占67.4%。

圖1 主題教育與年級核心素養培養重點對照表
課題組成員同時聯系核心素養調查結果,發現教師梳理出的教材主題范圍與“勞動意識”“健全人格”“人文積淀”3個年段重點素養有著緊密的關聯——教材內容的編排反映了學生發展的特點,體現著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各個年級的認知規律。
課題組組織各年級所有任課教師梳理教材學習內容,尋找教材內容上的關聯點,以確定出年級學科實踐活動主題。
找到關聯點后相關學科教師就開始研討活動主題和方案。教師們圍繞關聯點展開頭腦風暴,各抒己見,觀點碰撞,互為補充,提煉出活動主題。6個年級的活動主題分別是“學校是我家”“豐收啦!”“獨一無二的‘我’”“校園秋色美”“尋找英雄的足跡”“國旗飄起來”。
每個學科首先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完成國家課程中相關教學內容;其次根據本學科特點組織相應的學科實踐活動,如六年級《國旗飄起來》課程內容安排(見表一)。

表一
分學科活動后,全年級上一節大型展示課,展示實踐活動成果,體現學生在各學科活動中的收獲和素養,同時感受各學科的融合效果。展示課不僅僅是簡單的成果呈現,更是跨越、融合各學科的知識應用的過程,由此,完成了學科融合的過程。
縱向對比6個年級的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各年級選擇人數排在前5位的素養中非常有年級特點,如“勞動意識”素養在一二年級在前5位,超過60%;“健全人格”素養要點在三四年級排在前5位,分別占54.8%、58.1%;“人文積淀”要點只在五年級學科教師中選擇較多,占67.4%。同時發現教師梳理出的教材主題范圍與“勞動意識”“健全人格”“人文積淀”3個年段重點素養有著緊密的關聯。
基于以上調查和教材內容特點,課題組在原有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基礎上調整了活動主題,圍繞核心素養進行活動設計(見表二)。

表二
我們以地方課程“通州社會”內容為基礎,設計以“美在通州”為主題實踐活動。各年級依據年段特點,基于核心素養,圍繞主題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
低年級:“美麗通州”。引導學生走進通州的景點、名勝古跡,發現通州外在美,感受到“我的家鄉是美的”。能夠運用語言表述所看到的美景,運用畫筆畫出眼中最美的景點。
中年級:“底蘊通州”。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走訪等方式,了解通州的特色鄉村、風土人情、名人逸事,感受通州的豐厚底蘊、燦爛文化,能夠運用語言抒發活動感受、能夠有意識地在活動中收集數據,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整理、分析數據,從而發現家鄉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設想等;能夠設計采訪提綱,與通州名人進行交流、互動,并在傳統民間藝人的指導下,體驗風車、剪紙等手工活動;能夠利用網絡收集、整理資料,并制成手抄報等多種活動使學生發現家鄉的內在之美,產生“我是通州人”的自豪感。
高年級:“魅力通州”。引導四至六年級學生了解通州未來的發展規劃,主動去發現周邊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去調查收集數據、分析整理,并嘗試提出合理化建議,激發學生立志建設家鄉的責任感。
通過研究的實施,學生在三大領域的核心素養得到了提升,學校的辦學特色更加鮮明,有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