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寅初
(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中國傳統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內圣外王”的人格,要求人成為圣人、智者,而圣人在普通人看來是至高的且至善至美的,即“人倫之至,無所不通,博施濟眾”。這樣的圣者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也很難遇到。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統治中,形成了儒學主宰天下的局面,致使獨斷論和權威主義的盛行。然而,當獨斷主義和權威主義漸漸走向崩塌的時候,又將會走到與之相反的虛無主義與相對主義。中國傳統社會中產生出的特權意識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并形成了“特權人格”,與之相反則是“奴才氣”。現代社會,傳統的理想人格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因此,建立能滿足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的新型理想人格就顯得十分必要。馮契提出培養“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這一理論,一改中國傳統“內圣外王”人格理想的高不可攀,是普羅大眾通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而得以實現的。
馮契的理想人格理論作為馮契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優秀成果,深入研究馮契的理想人格學說有利于塑造正確的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當代人格,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代人格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及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導與借鑒作用。 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然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依舊面臨著很多新問題,新挑戰,新矛盾,新機遇。在這新時代里,網絡信息媒體發展迅速,虛擬網絡傳遞著紛繁冗雜的信息,當代青年在其精英與大眾文化同在、高雅與低俗文化并存的混雜文化場域中,十分容易受到負面思潮的沖擊,導致一些人產生負能量與錯誤價值觀。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糟粕文化入侵,迫切需要正確的理想人格理論為我國新一代青少年學子指明人生發展的方向,正本清源。馮契的理想人格理論在傳統哲學的基礎上做出了不一樣的詮釋,在借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提出具有時代性的新型人格理念,在現實上有助于幫助現代中國人克服僵化禮教的束縛,克服社會傳統特權觀念和不平等意識,還有助于克服由于當前社會飛速變革而出現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F代社會中,種種文化和價值極易沖突,個體價值觀容易被扭曲,尤其是現代青年人很多都會有迷茫,焦慮、抑郁的困境,如果這些現象不能得到重視,或許會造成更大的社會與文化危機。所以,深入探討研究馮契理想人格理論就十分必要,對于現代社會重建人格理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培養人是教育的原本意義。馮契認為培養理想人格的應該做到實踐和教育結合統一。在現代社會,我們在通過實踐與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塑造人格的時候,應該在“化理論為德性”的總原則下進行試圖,一個人的知識與德性不是一定成正比的,一個人的素質高低不是由其知識決定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主動且自覺自愿的把理論化為德性。此外,我們還要避免進入另外一個極端,落入“知識無用論”的藩籬,因為,知識的教化作用毋庸置疑。另外,馮契理想人格理論為現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以往的填鴨式教育力求速成卻忽視了受體的接受能力,讓其為了接受而去接受,長此以往,其主動性更是慢慢消減,對于現代青年成長產生負面作用。這種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學生的新需求,這種教育方式,已把德育窄化為一種知識上的“培訓”。
馮契在理想人格理論吸收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華,認為人的培養,應該全面發展。因此在培養途徑問題上,馮契強調“世界觀的培養和智育、德育、美育的統一,不能有所偏廢。”馮契認為其理想人格理論對于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今,各學校中評選“三好學生”稱號的活動其實就是倡導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現,現代教育也對學生應該全面發展做出了一系列對肯定與實踐,然而在評判時,“德”這一部分無法像“智”用成績做參考而被量化,但事實上,智力與德性沒有必然成正比,智力超群未必德性優秀。因此現代教育已經認識到了德、智、體、美的統一對于塑造理想人格十分重要,但如果想要其真正可以落實到具體現實中,依舊有著許多困難。傳統思想中把世界觀教育經常等同于德育這一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因為教育本身從來都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的。而對人的培養教育更應該是從不同的角度與方面展開來的,所謂智育、德育、美育的三者統一也并不是簡單的將他們相加,而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馮契的理想人格理論將世界觀的培養和智育、德育、美育綜合統一起來,有利于當代學生在各方面全面健康綜合發展。
馮契的理想人格理論要求人各方面全面健康綜合的發展。但如今社會,依舊存在著很多令人處于片面發展的現實困境。人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需要在一定社會中這個前提下才能實現的,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個體的全面發展的支持。此外,馮契還在理想人格理論中反思了以往對個性的自由解放方面有所忽視的現象。例如,我們以前推崇的傳統的“螺絲釘”精神,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螺絲釘精神有著值得肯定的正面作用,但如果不能全面考慮具體條件的變化,則會極易忽視個體的個性與特點、輕視個人的能動性,使個體則喪失了個性價值,致使其陷入“人的物化”的困境,如果不加以克制,這種思維方式最終會遮蔽人的本質,因此,馮契的理想人格理論尊重個體的獨特個性,使個體解放自由,且對于集體煥發生機活力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