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七中學 張 瑾
首先,主題意義探究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以探究主題意義為主線,貫穿在單元語篇教學中,引導學生聚焦主題,建構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體現層次性和遞進性的設計,使得學生對主題意義形成深度理解,提升主題認知,關聯自身生活,促進思維和語言的深度發展。
其次,主題意義探究給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極大地被激發,個性化發展也得到了體現。若語言不是學習的直接對象,而是學生探究所學主題內容的媒介或者工具,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單純語言教學的枯燥感。
最后,在對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中,促進知識、能力、素養間的轉化,從而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學習能力)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融合作用。
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文本是探究主題意義的基礎。因此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清晰的認知,并有較高的教研能力,能夠對語篇進行深度解析,結合單元的話題,依據“課標”中的三大主題語境——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明確文本的主題意義。
知識只有在聯系中才能生長,才會產生新的知識,這就是整體功能大于局部之和的道理。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教師應該認真分析解讀單元各部分內容,依據主題找出各部分之間的聯系,設計具有關聯性的系列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脈絡,系統地理解單元主題,形成思維框架,進而提升課堂實效。
課標指出,基于主題意義的探究,能夠引導學生更清晰地開展對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即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能更有針對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師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在主題與學生生活之間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鼓勵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所學語言,達到真正的學習與發展。
在以單元為整體的英語教學中,需要教師精心設計連貫一致的優質問題,以達到明確探究主題意義主線的作用。基于問題串的設計思路,確保問題環環相扣,知識點層層遞進,融會貫通地開展單元整體教學,進而達到融合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外研版《英語》教材每個模塊依照不同話題分設了不同單元。下面以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下第八模塊 Time off 為例,闡述如何基于主題意義開展單元整體教學。
本課例單元的話題為“旅行和休假”,談論旅行經歷,介紹北海公園和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話題項目表中第17個相對應。本單元關聯的主題語境為“人與自然”下面的主題群“自然生態”,語篇內容包括A trip in Beihai Park、A trip in Zhangjiajie、Lake District National Park in England。通過對三個語篇的分析,找出它們與主題意義“人與自然之旅行與成長”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走近自然,到保護自然,再到最后的探索自然,層層遞進,讓學生最終意識到旅行的真正意義,達到在旅行中收獲成長的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設計了下列單元教學目標,即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能夠:
1.獲取、梳理并整合關于旅行的事實信息和個人觀點;
2.運用表格,分析篇章結構,深入理解旅行的主題意義;
3.恰當運用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描寫自己的旅行經歷或計劃;
4.以熱愛祖國的自然山水和保護環境的積極態度去面對今后的旅行經歷。
在單元整體設計中,教師通過創設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能夠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地理解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而達到深入理解主題意義的目的。通過對單元知識的整體建構,達到感知、理解、升華主題意義的目的。有效的英語課堂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問題為導向,師生共同對主題意義展開的探究。在本單元中,筆者基于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特點,圍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面設計了系列教學活動,針對三個語篇和活動內容分別設計問題鏈,每條問題鏈下的問題均包含知識記憶、分析理解和綜合創新三種類型。下面以Unit 1的問題鏈設計為例具體說明。
學習理解層面的問題均基于語篇設計,旨在幫助學生獲取、梳理并整合關于旅行的事實性信息,問題主要圍繞“what、where、who、how many”等方面進行設計,屬于知識記憶型問題,具體包括:
問題1 How many things are the park famous for? And what are they?(公園有多少著名的東西?它們是什么?)
問題2 Where will they have their picnic finally?(他們最終在哪兒野餐?)
應用實踐層面的問題旨在幫助學生能夠深入語篇而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語篇內容,深入理解旅行的主題意義,問題集中在“how、why、what do you think of...”等方面,屬于分析理解型問題,具體包括:
問題3 What does Tony think of Lingling’s advice?(大明認為玲玲的建議怎么樣?)
問題4 Who is the most familiar with Beihai Park? How do you know?(誰對北海公園最熟悉?你怎么知道的?)
問題5 Why does Daming have different suggestions?(為什么大明有不同的建議?)
遷移創新層面的問題均是超越語篇設計的,旨在指導和促進學生主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在闡述自己旅行經歷或計劃的過程中進行創新性思考。因此,這類問題主要是以“if...”為假設的綜合創新型問題,具體包括:
問題6 If you went to Beihai Park with them together, what would you advise them to do after you got to the top of the hill?(如果你和他們一起去了北海公園,在到達山頂后,你會建議他們做什么呢?)
綜觀上述問題鏈可以看出:六個主線問題實現了聚焦語言和文化知識、凸顯主題意義及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作用。
主題語境不僅為學生規定了學習語言和文化方面知識的范圍,還通過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創設有意義的語境,為學生的語言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語境中對語篇的理解程度、語言的學習效果和學科思維的發展都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率,筆者以年級為單位推進“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每周評選“周優勝組”,每學期評選“學期優勝組”,并將免費參加學校組織的“知行合一”尋根之旅作為獎勵,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我還曾邀請學生家長結合工作實際,將帶領學生到他工作所在地開展研學實踐作為進步學生的獎勵。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走近自然,探索自然,學習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獲得了成長,深化了對保護自然的理解,達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實際上是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將知識系統化并有效生成新知的過程,需要學生具備已有認知結構和相應生活經驗基礎。因此,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語境創設才能引發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激發他們表達的愿望。同時教師還要探索語篇中的人文價值,幫助學生豐富自身閱歷,引導學生通過語篇體驗不同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