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斌
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已經成為學校高品質發展必須要突破的瓶頸。教師評價體系必須與學校的辦學理念一致,既體現校本特色,又能發揮評價的引領導向作用,指向教師的發展,提升學校管理水平。近年來,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學校聚焦教師評價,構建教師發展層進式舒展評價體系,加強教育質量評價的常態化應用,優化評價方式方法,從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時機、評價內容等各方面優化引領,使評價落地生根。
層進式舒展評價基于多層評價主體,依據評價規律,對教師進行長期、動態的評價。其目的是引領和彰顯教師的價值,從而突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橋梁”地位。它的著力點更多的是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尋求發展的內在動力,激發教師自身發展的源動力,實現教師個體和群體的提升。其評價的內容包括師德師風、教育教學技能、專業知識、教學方式和態度等多個方面。同時,通過強調評價結果對評價對象的積極反饋,達到利用結果對教師個體和群體產生價值提升的作用。
在層進式舒展評價體系中,師德師風是第一標準,師能是評價的顯性指標。在師德評價上,突出基礎性和層級引領,引領教師進一步砥礪思想,塑造師魂。在師能評價上,體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性和差異性特征,對新手教師、成熟教師與專家型教師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方式及程序,激發教師發展的積極性。構建基于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從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反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規劃發展路徑;學校也通過評價給予教師有針對性的支持、鼓勵和指導,幫助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不斷進步與提高。
教師的評價要突出動態性、發展性。發展性教師評價主張在寬松的環境中促進教師自覺主動地發展,從而實現教師個體發展目標和自身價值。同時,當代教育要謀求協作和合作,需要突出團隊的建設,加大對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等團隊的考評比重,凸顯教師對群體的貢獻,以及教師在“藍青工程”中的角色擔當等。
教師發展層進式舒展評價體系其實是教師發展的層級圖譜,它從教學和教育兩個方向清晰地建構了教師發展的評價標準,更指明了教師的成長途徑。
以“四有”教師和團隊建設為評價導向,從個體操守、育人水準、團隊融合等方面,推動師德師風和育人能力的常態化、持續性評價。(1)“身邊好人”評選,讓杰出教師成為師生共同贊美與學習的典型,同時為教師指明進取方向。評選活動倡導教師從小處和細節著手,落實崗位職責,關愛學生,關心同事。(2)“人氣教師”“魅力班主任”評選,全面展示教師的風采,倡導全體教職工學習先進,樂于奉獻,把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發展學生作為自覺的追求。同時,多樣態地開展教師義工活動,在“助力營”“彩虹課堂”輔導等義工活動中展現師德風采。(3)結合師德和師能,每學期對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進行評價,評選出“優秀團隊”“十佳團隊”,實現由個體發展到結伴成長的教師發展目標。
以“三工程、一戰略”為具體的評價層級,在固定周期內對教師個體和教師團隊的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引領教師和團隊自主地遞進式螺旋發展。(1)新老教師“藍青結對工程”,讓新教師更快更好地走上專業發展道路,團隊共進,鼓勵教師在客觀評估自身教育教學現狀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描繪成長藍圖,規劃成長路徑,記錄成長軌跡,促進教師業務水平與能力的整體提升。(2)“優秀青年教師成長戰略”,瞄準“四有”好教師標準,貫徹周期內(通常為5年)教師發展計劃。團隊評價載體為“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骨干教師發展聯盟”“課題中心組”等團隊和平臺,教師進一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確了自身責任,推動我校各項工作走上快速發展的坦途。(3)“骨干梯隊建設工程”“名師培養工程”,以點帶面,積極打造一支能鉆研、肯實干、講奉獻的教師隊伍。評價載體為教師“教育教學逐月過程考核”“教育教學績效學期目標考核”。同時,各學科教研組、各年級備課組積極嘗試“學科導師”“學科首席教師”評價制,將更多的骨干教師充實到各學科“學術委員會”中來,使之成為學科發展的中堅力量,成為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先頭兵”,讓各級各類“能手”“新秀”“標兵”引領更多的教師在專業成長之路上奮進。
教師專業發展有階段性和差異性特征,因此我校制定了“教師發展層進式舒展評價體系”。在專業評價上,有校內學科新秀、能手、帶頭人、首席教師、學術委員會成員等。在業務上,有“教育教學逐月過程考核”“教育教學績效學期目標考核”,考核內容涵蓋了師德、教學常規、教研成效等方面。在評價對象上,有“魅力老師(班主任)”“行政分層評估優秀”“身邊好人”“十佳團隊”等;在呈現方式上,有綜合性的各類“優秀”,還有敘事性的“美麗瞬間”“感恩有你”,激勵教師自主規劃,不斷成長,引導教師嚴以律己,提升師德,促進教師月月有進步,年年有提高。
(1)草根化展示。教師評價折射的是校本培訓和梯隊建設的成果,讓評價成果起到輻射和帶動作用,激發教師發展的動力。學校階段性地開展教師和教師成長共同體的評價成果展示活動,在年終的學校工作展示片中,教師梯隊的發展評價成果更是重要的內容。同時,定期召開草根式的主題講座等活動,活動由梯隊負責,學校組織,全員參與。這些活動讓一些基于校情且有高度的遷移價值的成果,快速形成生產力,激發教師個體和群體發展的積極性。草根化成果展示的另一個陣地是課堂。教師針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不斷研討,在改進和完善中形成成果。除了常見的“課題進課堂”“課型成果展示”外,還有更全面的展示過程,如教研組活動、課堂教學研討、讀書交流等。通過這樣的展示和交流,教師梯隊培育由校內擴展到校外,延展了梯隊的層級。
(2)迭代式“孵化”。作為一所農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面臨較多的主客觀困難。理想的教師成長應該是連續的、動態的,縱貫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但教師在不同專業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自身專業成長和團隊建設上承擔著不同的職責。從實踐來看,農村教師成長“突擊式”更多,“常態化”欠缺。因此,激發教師專業成長內需是學校建立教師培育平臺的突破點,是我校教師發展層進式舒展評價體系突出迭代式“孵化”的評價指向。具體來說,在不同階段的教師評價上突出不同層次的評價和引領功能,形成類似于“藍青結對”的組合或項目組,如教學能手要結對教學新秀,教學新秀結對年輕教師,課題獲獎教師必須是下一學期各類課題申報、結題的結對老師或學校相關項目的培訓師,班主任技能大賽獲獎的教師是下一次培訓團隊的重要成員或導師。充分發揮結對的功效,使骨干教師與潛力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同時,倒逼承擔孵化任務的教師不斷學習,深入實踐,增強進一步成長的內需力,達到“孵化”方和被“孵化”方共進的培育預期。
(1)規范化強基。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增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書育人能力,推動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在教師評價上強化師德師能,通過爭做“四有”教師,開展“四有”教師五星級達標等活動,引導教師在發展中夯實基礎,形成教學規則意識,規范教學行為。
(2)自主式規劃。教師發展層進式舒展評價體系強化教師的個體發展,讓教師和教師團隊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和完善個人發展三年規劃,每位教師、每個團隊分析自己的優勢和發展瓶頸,確立發展目標,落實成長措施。
(3)協同性提升。我們通過評價發揮集體的優勢,實現個體和群體的共同提升。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讀書和學習是重要的途徑,學校印制了《校本研修手冊》,鼓勵教師把讀書學習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倡導“與書為伴”,并將相關的參與情況作為評價內容。這樣的評價引領教師讀專著、賞名著、誦經典、研課本、寫隨筆,努力提高教育理論水平,轉變教育觀念,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實現教育方式的轉變和協同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