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祝干
史料實證是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之一。史料實證是讓學生尋找歷史資料、檢驗歷史的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調查、分析、辨別和推理的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是重點,但史料往往艱澀難懂。如果教師能夠將史料變“活”,做到“教、學、做”的統一,教學效果便能大大提升。
陶行知先生講“生活即教育”,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搜集史料的習慣,培養研讀史料的能力,做史料的主人。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歷史的魅力之光真正照亮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生活,則每個學生都能成長為有素養、有能力的人。
歷史課本中往往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在小學的課本里大都以現代文的方式呈現。對于初中生而言,歷史應該逐漸回歸原貌,閱讀原始史料是初中生的重要素養之一。教師可以推薦史料,幫助學生解讀歷史知識,帶著知識背景閱讀史料,引導學生逐步養成直接閱讀史料的習慣。《史記》中有的篇目故事性比較強,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趣味性和故事性兼具,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有幫助。教師應該選取《史記》中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部分,讓學生慢慢養成愛看史書,能看史書,會查閱歷史資料的能力。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讀《詩經》,其內涵豐富,語言優美,尤其是國風部分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初中學生閱讀。
陶行知先生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苯處熢诮虒W中應該利用好本土資源,帶領學生走訪當地的文化名人,聽“活歷史”講談古今變遷,讓學生從生動的口述中感知歷史。江蘇省興化市有許多在歷史上聞名的大家名人,如昭陽大將軍、施耐庵、范仲淹、鄭板橋等,這些歷史名人故里留下了他們塵封在歷史中的腳印。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探尋歷史的面貌,尋找歷史的印跡,感受歷史的魅力。例如,可以舉行一次“歷史就在身邊”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對談文化名人、走訪文化單位或遺跡、查閱相關資料等,廣泛收集歷史資料,增強對歷史的感知力,感受歷史中潛藏的趣味。學生就地取“料”,與歷史零距離接觸,自主習得歷史知識的過程更易獲得成就感,對培養歷史學習興趣很有幫助。
歷史史料特別是古代史中的材料,往往文字艱深,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枯燥難懂,研讀費勁。有的片段閱讀難度較高,很難讓所有學生讀出眉目。學生讀不懂,長此以往,會因厭煩而厭學?!吧罴唇逃保處煈撎綄そ虒W方法,讓學生“生活在歷史中”,有了“歷史生活經歷”,研讀會更有滋味。
在呈現材料的方式上,教師應該適當創新形式,如播放錄像視頻、學生表演等,再現歷史情景,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以激發學習興趣。如這樣一段史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問曰:‘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苯處熆梢宰寣W生嘗試角色扮演,再現歷史。學生參與其中,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深入理解文言文大意。表演的學生演得到位,做觀眾的學生聽得入神,課堂收效明顯。
歷史事件的發生往往出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在歷史課本中,片段史料較多,字數少,卻往往微言大義,在閱讀這些片段史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咬文嚼字的習慣,深讀、細讀,還要結合歷史背景,與課本知識點聯系,厘清前因后果。如七年級下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中有這樣一段史料:“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常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币x懂這則材料,就要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才能理解唐太宗為什么會說這樣的話。還要思考,論實績,唐太宗后來怎么做的,進而聯系課本知識點。學生如果有了這樣內在聯系性研讀的習慣,讀起史料來就可以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史料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習慣與能力,教師要廣泛積累史料,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史料平臺。初中歷史材料延伸的來源主要是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截取史料片段讓學生閱讀,結合歷史學家的點評,引導學生循著歷史學家的思路品讀歷史,分析歷史,把握歷史研究的動態。另外,在微信上有很多有關歷史學科的公眾號,如“歷史研究院”“國家人文歷史”“鏟史官”“中東歷史與世界文明”等,教師可以摘取一些評論性文章,不定期與學生分享,增加其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在史料教學中,教師要適當留白,給學生更多的施展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史料教學過程中,教材是最直接的史料,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初讀教材,梳理知識要點,理順知識邏輯。教師逐步呈現更多的史料,讓學生深入研讀?!笆妨现械亩壥妨稀奔礆v史學家們對史料的評論,可以讓學生從不同側面了解史料的背景和相關研究,對逐步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應該以問題為引導,由學生自由討論,以史為鑒,學以致用,繼往開來。
史料與生活密不可分,把史料用活,挖掘出活史料,需要教師不懈地研究史料的來源、呈現方式,立足學情,培養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突出史料的價值,讓史料成為學習、生活的重要助手,助推教學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