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亞平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發展要求,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改革落腳點在于,以生為本,關注學以致用能力的發展。“議題式”活動型課程是針對高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創新提出的為培養學生參與社會能力的一種重要教育方式。初中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有限,但基于其已有的認知水平與思維特性,設置一些精煉易懂的議題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也能為未來高中階段更深層次、更高維度的學習與探索進行預熱。因此,我基于初中生的思維認知水平與生活經驗,聚焦社會熱點話題,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提前嘗試議題式課程方案,培養學生應對現實問題、表達觀點的能力,引導其在豐富的議題實踐中辨析思考,提升核心素養。
在過去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總是忙于識記與背誦,不能真正理解相關知識的內涵,難以體會學科的實用價值。究其原因,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缺失,他們參與少、思考少、互動少,只是淺顯地學習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而沒有真正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習的內容也沒有對其言行舉止產生積極影響。議題式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填鴨式”的局面,推動了“教”與“學”的發展,讓學生在“思”與“議”中樹立道德與法治意識,實現言行合一。
課改已經推行了多年,但實際上教師在課堂上仍然占主體地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重要性,這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都是非常不利的。議題式教學作為創新性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思想的最大區別就是“以生為本”,強調學生參與議題討論,激活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改變過去被動學習的狀態,通過重新構建“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課堂關系,結合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實現有益的深度學習。
議題式教學活動的核心在于“議”,那么道德與法治教育要圍繞議題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合作與交流討論。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感受思維碰撞的樂趣,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內容會有更深層次、更多維度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高階思維,強化高尚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同時,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體會團隊協作的意義,學會尊重他人。
議題式教學無論是內容、主題還是形式都應體現開放性的原則。議題的來源多樣,可以是歷史典故,也可以是現代法治;可以是生活小事,也可以是社會焦點;從不同角度去“問”,從不同角度去“思”,從不同角度去“議”,這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知識遷移能力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飛速發展的特殊時期,在議題討論中,學習理性思考探究,個性表達見解,實現理論認知與實踐體驗的全方面發展。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開展議題式教學活動,“議題”的選擇至關重要,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脫離生活。教師應該結合不同的知識內容與教育思想,精心篩選典型案例,關注時政大事,豐富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強化對社會的認知。例如,學習“中國擔當”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以2020年以來全球關注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作為導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本小節的基礎知識點,圍繞“全球疫情的中國擔當”展開辨析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想法,彼此交換意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政治認同感。
培養中學生法治意識,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目標之一。教師引導學生知法、守法、學法、用法,從生活話題著手,創設議題情境,讓他們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樹立既要遵紀守法,也要學會正確使用法律武器的觀念。例如,學習“公民基本權利”這一主題時,我基于社會現象設計議題——“當中考遇上廣場舞,我們應該怎么辦?”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居民有權利跳廣場舞嗎?”“跳廣場舞的噪音,侵害了他人哪些權利?”“在中考期間,你對廣場舞擾民事件有哪些好的建議?”等問題,引導學生從行使權利角度剖析社會現象。從課本知識到生活實踐,讓學生真正理解如何行使權利、如何維護權利,樹立法治意識。
議題式教學強調在“議”中“學”,以問題為載體促進學科知識的建構與實踐。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與安排,將議題的任務嵌入現實情境,以問題帶動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其發散性思維與理性思維。主題“自由平等的真諦”這部分的理論內容比較抽象,尤其“自由”“法治”對初中學生而言是學習難點,在教學時,我通過播放一段新聞短片幫助學生理解。“在新冠疫情期間,某網民在微信朋友圈散發謠言,經當地公安分局核實后,處以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以此新聞短片導出本節課的議題:“網絡是自由的法外之地嗎?”學生根據自己平時上網的經驗,聯想到生活中也經常收到類似謠言信息。教師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理性思考“自由”與“法治”的關系。
經過一段時間的議題式活動訓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有了濃厚的興趣,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圍繞主題內容,學生積極收集材料,主動合作、探討,不僅提升了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而且體會到團隊協作的意義,在“議”的過程中深化道德思想與法治觀念,真正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