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強 (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大城小學)
人的生活的基礎就是勞動,世界是經過人類勞動創造出來的。勞動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目標結合起來,對“社會主義是努力奮斗出來的”這一觀點做出了完美的詮釋。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中小學需要從勞動課程的設計到貫徹落實勞動教育的具體工作,都要對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充分的考慮,對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類型也要有清楚的認識。在中小學的勞動教育過程中要融入互聯網等現代化的勞動技術教育。
一個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發展與勞動關系的重要性,與勞動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的兩個方面。在中小學勞動教育中主動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中小學生樂于奉獻精神的養成,使勞動教育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科學的融合。
現階段,首先,部分學校的勞動教育流于表面形式,教育內容過于簡單,勞動教育不被重視。許多學校沒有設置勞動課程,或者用語數外等文化課取代勞動課,這種行為嚴重偏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其次,許多學校對勞動教育的內容理解過于狹隘,認為勞動教育就是日常的體力勞作,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沒有融入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理論知識的培養,這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彼此獨立,缺乏科學的結合。最后,家庭勞動過于邊緣化。部分家長忽視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灌輸“只要用心學習,不需要做其他的事情”的觀念,造成部分學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導致勞動教育逐漸邊緣化。
在建立高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勞動教育是十分關鍵的環節。
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促進學生快速形成良好的勞動價值觀。一般來說,勞動教育是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組成的。在中小學教育階段,除了要注重訓練體力勞動,也要重視開發腦力活動。根據新課標對于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將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內容進行劃分,分為校內勞動與校外勞動,且兩者均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作為基礎。
校內勞動,簡單地說就是學生在校園內參加的各種勞動,是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內容時,也是學生對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進行學習和養成良好的勞動情感與價值觀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校內勞動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打掃和清潔教室和包干區域,同時幫助班級同學、任課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校內勞動也可以是“出謀劃策”,例如,為班級制作板報,可以幫助班干部或老師設計班級板報的排版布局,當學校要組織活動時,也可以參與到活動方案的設計中來,或是給班級的建設提供意見等。
由于校外勞動具有范圍廣,時間、地點不受限制等特點,不同的學生參加的校外勞動也大相徑庭。因此,校外勞動一般分為家庭服務勞動和社區公益性勞動。
1.家務勞動。自我服務勞動的主要場所就是家庭。一方面,學生要從注重個人衛生做起,主動去完成自己的任務,例如自己疊被子、自己整理房間、整理自己的書包和學習用品,幫助家長打掃衛生等,替家長去購買日常用品等;另一方面,學生做勞動的時候,要一邊做一邊思考怎樣才能高效率地把事情順利完成。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在勞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最終實現勞動教育的目標,有助于學生日后發展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2.社區性公益勞動。社區性的公益勞動一般是指志愿服務勞動,不僅學校能夠組織公益活動,學生也可以自發地組織一些志愿活動。從學校的層面來說,學校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清掃街道、保護綠植等公益勞動中;從個人角度來說,學生應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例如可以去幼兒園幫忙照看小孩,幫助工作人員打掃房間衛生等,在勞動過程中思考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得圓滿。這個過程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同時還使學生的個人成就感得到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提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方位培育的良好教育體系。”該要求明確地把“勞”和其他的“德智體美”放在一起去考慮,“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充分表明了德智體美勞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
學校課程中設置的勞動課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勞動課不僅擔負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勞動的內涵、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相關技能,還擔負著促進學生成長為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務。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規定,中小學生平均每周要有不少于一課時的勞動技術教育課程。在勞動實踐活動課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勞動中,引導學生在技術實踐活動中熟練運用求異思維,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勞動中不斷對學生的技術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同時讓學生的技術操作能力得到充分鍛煉,當學生遇到問題時,鼓勵他們用所學知識獨立想辦法解決,這樣有助于學生今后更好的在社會上生存。
勞動教育的教學任務是結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他們的知識技能形成的過程,制定一個逐漸深入、循序漸進的學習體。同時,根據不同學生水平的高低,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教學內容分為不同的層次,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獲得符合自己條件的教育。在學校安排的勞動課之外,學校還應該將其他各個學科與勞動課進行科學結合,對各科中的勞動教育特點和內容進行挖掘,把勞動教育融入其中,形成良好的教育融合,真正給學生搭建起成才的道路。拿語文學科來說,在講解課文《核舟記》中雕刻的精湛工藝時,教師通過其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歌頌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藝,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勞動技藝的特殊魅力,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以及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品質。
勞動教育中不僅要重視校內的勞動教學,還要注重勞動教育的課外拓展。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計劃中,納入社會實踐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可以安排相應的時間讓學生實踐和體驗一些第三產業的勞動,對校外的社會實踐基地、周邊閑置校舍改造試驗區、城市展覽館、博物館等進行充分的利用,結合課題研究的專題實踐活動,逐漸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如定西市安定區利用農村學校閑置的校舍,改建成校外綜合實踐基地,學校分批次、分年級利用周五下午課的時間,種植各類綠色植物和蔬菜,同時利用研學活動,參觀西川園區、巉口鎮農產品種植基地等,豐富學生的勞動經驗,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學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與到大城社區的公益勞動中,積極到附近機關單位進行擦玻璃、拖地等勞動,聯盟學校倡導學生在農忙時節積極參與到采摘草莓等生產勞動中。要驗收相關的勞動成果時,學校可以組織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知識技能大賽活動,不光可以讓學生展示體力勞動,還可以對其腦力勞動的成效進行檢測。
長期以來,勞動都是維系人類生存的方式,從勞動自身的教育意義層面看,應該大力倡導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現階段,我國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奮斗,只有全社會都做到尊重和倡導勞動教育,才能給人類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提供強有力的保障。